空

云萝杂文2025-03-29 13:20:17
“空”这个字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其外延或内涵都有很深的中国情节在里面。明代理学大儒王阳明,在少年时期,研究儒家理学,他好学深思,想明白“致知在格物”的真义,便曾对着竹子,用心去格。东晋名士陶渊明“采菊东
“空”这个字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其外延或内涵都有很深的中国情节在里面。明代理学大儒王阳明,在少年时期,研究儒家理学,他好学深思,想明白“致知在格物”的真义,便曾对着竹子,用心去格。东晋名士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那真是潇洒轻松地让自己内心“空”静下来。自佛教东渐后,对我们的思维和生活方式更是有了一个“空”的文化基础,最先出现的大乘佛教派别是“空宗”,其基本的思想是“一切皆空”,到后来的“禅定”几乎是中国文化人的终极目标。在我看来遁入空静之地,不一定就是消极的生活处世态度,这个在西方也有类似的例子,美国十九世纪的哲学家梭罗的《瓦尔登湖》也是空灵之作。人类的所谓干净的东西,应该是没有掺杂血色的。我想写“空”这个题目有些时日了,但心不甚宁静,也是写不下去的,这个“双节”大假,闲暇下来,“空”的幽灵作怪,便草草动起笔来,想到甚,想到那里,就天马行空、信口开河一番。
目前有一种生活的舶来品方式,这样说似乎不妥,就是“背包客”的生活方式,也称之谓“驴友”。过去我们文化传统里也有游山玩水的诸如踏青习惯,但与现代流行的“背包客”生活方式还是南辕北辙的。过去的,暂不去评论它,就说当下的,我在想:人们为何有爬山攀登的冲动和欲望?征服自然,挑战自我的心理需求固然有之,但一项普及全民的体育运动不会都是泛政治化的豪情壮志,或许闲情逸致的成分更大些。现代生活,其实就是城市的生活节奏已经不是匀速的连续运动,有时是跳跃式的,有时是间断性的摇摆。海量的信息不断灌入每个人的大脑,也不管你是主动接受或被动接受,一个“上帝之手”在操控着你,情景犹如上世纪80年代一部日本电影《追捕》的一个片段:检察官杜丘冬人被横路敬二和横路加代夫妇诬陷,犯罪团伙给他吃中枢神经阻断药AX,让他自己跳楼,制造一个自杀的现场,前面的朝仓、堂塔等人都是如此,是一个典型的利用药物控制意识的例子。我在想大脑的超载与身体的超载不是谁想不想要的问题,大家都知道超载的车辆会出现交通安全的问题,这一方面司机有茫然的无奈,警察有义愤的纠结,这到底是谁的错,看来都是“月亮惹的祸!”。回到正题上来,爬山登顶向上、向高攀登的过程是一路卸载身体背负的荷载,也可以消耗自身多余的卡路里,大脑自然也是丢弃平时的七七八八的繁琐、揪心的纠结,看来攀登是去大自然给自己的身体减负、给自己的大脑乃至心灵洗个澡,下山后释然自我,其后又是一番红尘搏击。佛陀的轮回说甚是高明,不停地跟山、湖兜圈子,跟自己兜圈子,如树的年轮一般,树壮而自然衰竭。登山的心态与年龄是有关系的,年青的朋友,在攀登的过程中,会豪情万丈,登顶而一览众山小,英雄的情愫甚浓,年岁增长了,登山或许褪去了华丽的东西,回归到一种自觉的行动,成为一种生活的方式,如果不去登山,他(她)就会感到内心的焦虑,去过了,让身体疲惫了,所谓一切的身外之物皆可抛入九霄云外,身体的空荷载,导致心灵的空荷载,这应理解为一种正向的自由解脱。
我们中国古代的城市没有规划设计市民广场的概念,市民广场在现代城市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一个没有“空”的空间供市民休憩的城市不会被认为是一个好的城市。当下我们的大多数城市,因为对所谓商业思想的曲解,真是寸地寸金,将城市的空间做得拥挤不堪,有时会有透不过来气的感觉。城市市民广场的确是西方人的东西,我们学习外面好的东西时有囫囵吞枣之惑,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自然是这样一个结果。前面说过我们原本“空”的文化理念一样被丢弃了,是有点因噎废食的遗憾。城市的超载是否是导致交通超载的前因,我没有做过研究,不便妄下结论,但就城市不断做大做强的趋势,实不能苟同,一座城市打个比方,就是一个空的巴士,进站出站,上人下人,如果本该生动的、充满动感的流动巴士里,载乘的都是一个个凝固的塑像,想想都会知道这个巴士就是一个沙丁鱼罐头,这话难听点。这样的一幅卷轴图,送给你,你会要吗?记得叶挺将军曾写过一首诗,诗里写过这样的诗句:一个声音高叫着,给你自由,爬出来吧!这是主义的问题,头可断、血可流,人岂能从狗洞里爬出。城市的空间有形、无形的压迫感,是因为我们认为城市的建设形态越多越好!越高越好!总之大是气魄的灵魂,赶紧逃离这牢笼般的囚徒生活吧!局促的空间,连舒展躯体都有问题,谈何活得潇洒?谈何会出现一个思维灵动的自有空间?看着行走在马路上的一个个身影,公文包、手机包、这包那包的,每个人身上在不断地加载负荷,走的过程中天空中的各种无线电子信号游荡在你的耳垂边,这就是生活在城市里的人,周华健的一首歌唱道:最近比较烦,比较烦。烦什么呢?城市越来越拥挤,乡村越来越空心化,这是否是我们追求幸福生活的愿景,我不知道以后城市的餐桌上还会有牛奶和面包吗?堪忧、困惑!
人们时常说的一句话: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话的原意是人对功名利禄的追求,现在看来,可以有另外的解读,人在向高处走的时候,是卸载负荷的最佳方式,发明这句名言的人的确高明!水是自然界中非常灵动的物质,无形中的有形,有形中的无形,可谓变化万千的尤物,水的“空”性是往下走的时候表现出来的,冰川雪国的消融,汇聚成惊涛拍岸的滚滚洪流,不管多么狂野不羁,一旦汇入湖区,便变得温柔平静,水的“空”性在这里一览无余。西湖之美,美在空灵安静,若是嘈杂浪涌,是不会出现那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的。
人到一定的年龄,会喜欢回忆往事,希望回到原点,这不是说人老了以后,故作自怜,其实是想卸去一路的红尘之累,轻轻松松来到那个刻骨铭心的原点,又会变得犹如青色如初之时,再一次的一无所有,这又是一笔多么富有的财富,什么都可以装,什么都可以想,你过去曾有过的梦,有过的想法,可以捡拾起来。倘若你到一定的年龄,给自己装的满满当当,此时的得舍不忍,彼时的负重一定是步履蹒跚,也就谈不上轻松快乐。
我写“空”这个题目的想法由来已久,一直无从下笔,即动笔就不给自己设计写作的设计路径和范围,随意为之,也不去管什么文章的结构什么的——
写这篇文章时,正好浙江卫视在播“中国好声音”的决赛,前几期也有看过,对不同类型的演唱风格,萝卜白菜各有所爱,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