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留下一片绿荫
我老家的前面有一座小山。远远看去,这山象一头水牛,有犄角,也有鼻子。鼻子下面有一口水井,乡里人就叫它牛舌井。那井水可清、可甜咧!远远近近的过路人,没有不慕名而来喝井水的。井水好喝,固然与地质构造有关,
我老家的前面有一座小山。远远看去,这山象一头水牛,有犄角,也有鼻子。鼻子下面有一口水井,乡里人就叫它牛舌井。那井水可清、可甜咧!远远近近的过路人,没有不慕名而来喝井水的。井水好喝,固然与地质构造有关,环境绿化也是一个原因。先前山上有好多好多树木,树枝交叉编织成厐大而浓郁的绿荫,天晴照射不进阳光,落雨滴漏不下水珠。可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那浓郁的绿荫象一片飘浮的烟云,被狂风吹得无影无踪了。于是井水也变得不清不甜。有位年逾古稀的老人,坐在井边动情地流出了泪水。多少年来,老人挑了这清甜的井水,烧成沁香的凉茶,装在门口一个大瓦缸里,让过往行人滋润焦裂的唇舌,生发爽润的清风。有一天,老人终于止住泪水,拔腿往大山的方向跑去。第二天,人们发现井边新栽了一棵枫树,青莹莹的叶,撑起绿荫的伞盖。后来老人慢慢不行了,再也不能上山采野茶、下井掬清波了,就在幽幽井台边、青青枫树下,老人打下一截木桩,木桩上倒扣一只长尾巴竹勺。有人却向绿荫动了杀机,手起刀落,木片纷飞。倒床不起若干天的老人竟神奇般地出现在井边。突起的颧骨,深陷的眼窝,干瘦的身姿,颤抖的语音:“要砍,就砍我吧,留下这片绿荫!”他找来草绳和撑木,包扎好绿荫的伤囗,几天后,便悄然仙逝了。
后来,我赴省城求学,离开了家乡,心中却常思念那丛绿荫。
过了许多年,我又囬到家乡。井水又清了、甜了。井畔的那棵枫树,早成绿荫浓郁的碧冠。一连几天,我纵横驰骋在家乡的山水之间,所到之处,山青青、水碧碧,凝碧迭翠丛丛绿荫,甚至连空气都浸染了绿色,万物勃发出盎然生机。你看,各种各样的树木,组合成逶迤连绵的森林,云山、天子山俨像两条绿色的蛟龙,在广袤的都梁大地上盘亘、轻舞。近处,那层层山坡层层绿的,便是茶叶。据说,家乡已成为全省的茶叶生产基地县,共有几十个中等规模的茶场、几百座集中连片的茶园。我去了一个叫花园的茶场,从前那地方叫手掌岭,岭下叫鹿头冲,是个有名的穷地方。当地有首民谣:“养女莫嫁鹿头沖,十家牛栏九家空,白天远走挑脚担,夜半三更捶竹筒。”“捶竹筒”是一种手工副业,就是捶碎嫩竹篾用来编织草鞋卖钱。好多年前,一位新化茶叶师傅被聘请来到这里,选中这块鳥不生蛋的穷地方办试验茶场。整整一冬春,从开垦荒地到挖播种沟,从挑放基肥到培土播种,重活脏活他都抢在头里干,在小小的手掌岭上,终于开出了150多亩高标准梯式茶园。茶园快建成时,他病倒了,连续5天解不出大便,肛门开裂流血。在诊所里,洗肠连续进行了13个小时。从病床上爬起来,刚刚可以行走,他又回场里参加春播去了。夏天严重干旱,茶苗一天天枯萎,他和茶农一同挑水保苗。三、四年后,开始喜摘新茶;五、六年后,亩产干茶150公斤;10年以后,亩平干茶突破500公斤大关。昔日穷山恶水,如今金山银垛,鹿头冲真正成了集体富裕的鹿头。据说那位茶叶师傅在老家新化县还是位农村基层党支部书记、多年的茶叶生产劳动模范,曾多次出席过全国的茶叶科学工作会议。刚开始只与他签订了几个月的短期合同,家中的妻子儿女,一心只盼望他按期回归。可是,为了帮助我的家乡发展茶叶生产,他一而再、再而三地推迟了归期,最后,索性举家迁移,将原名刘唐富改为刘武春,意思是要让春天长留在武冈的山山水水,为异乡的经济发展贡献出自己毕生的心血和精力。除了茶叶之外,还有成片成片的油桐、楠竹、柑桔、脐橙……乡亲们告诉我,搭帮政府的富民政策好,人们都争着要为子孙后代多留下一片绿荫。这话说得真好。难怪这些年来涌现出那么多的家庭和联户办的林场、经济作物场,涌现出那么多的庭院绿荫,涌现出那么多的为地方经济发展作出卓越贡献的能工巧匠和模范人物!
世上最美是故園。衷心祝愿家乡的水长清、山长绿、天长蓝。
版权声明:本文由网通传奇jjj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