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铜鼓纪行(一)
“万笏朝天”是一群以红沙砾岩为主体岩石峰,位于铜鼓县城东,和县城几乎连为一体了。在我看来,“万笏朝天”无疑是铜鼓标志性的自然风光之一。如果你是坐车从东南方向进入铜鼓县城的话,可以远远地看到定江北岸一组
“万笏朝天”是一群以红沙砾岩为主体岩石峰,位于铜鼓县城东,和县城几乎连为一体了。在我看来,“万笏朝天”无疑是铜鼓标志性的自然风光之一。
如果你是坐车从东南方向进入铜鼓县城的话,可以远远地看到定江北岸一组山崇险壑,错综盘结的群峰,那就是著名的“万笏朝天”了。
“万笏朝天”是典型的丹霞地貌。据说太古时代此处属于云梦泽水域,前震旦纪经过地球内力造山运动,沉积红层,折皱隆起,形成丹霞地貌,出现了以红砾石为主体结构,连绵起伏的石山。这种坚硬岩石和我们平时所见的石灰岩不同,很像是泥浆和很多小石块混合而成的,容易受到腐蚀,在化学溶蚀和机械风化作用下,自然界的流水便充当了杰出的雕刻师,鬼斧神工,巧夺天工,塑出了多种多样的拟物形态,形成了这迷人的景色。
登“万笏朝天”有东西两条线路。东线是沿江而下,先到“神仙洞”,穿过洞后,就到了“万笏朝天”主峰的山脚下了。西线则是直接从县城东边的山脚下开始,沿着山脊向东行,此线路路途较远,且比较险峻,充满挑战,但却可以充分体验到探秘寻幽的好处。所以,我们选择了从西线上山,东线下山。
来到山脚下,仰望群峰,千姿百态,景观壮美,气势雄浑。远远望去,有一座海拔高度310余米,宛若竖立海螺的秃峰,这就是“万笏朝天”的主峰。登山小道基本上都是在岩石上凿出的,宽不足一米,沿着山体贴壁而上,随着山势的起伏,象条巨蟒,蜿蜒于山体之间。起步走在“万笏朝天”登天云梯上,游者时常有种踩在云巅上的感觉,仰望上空可见绵绵白云,低头却已见不到脚下曾走过的小道。总能看见很多游客,尤其是女游客常常是手脚并用,呵呵。
走走歇歇,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我们才爬上了主峰。峰顶不大,仅能容十数人驻足观瞻。据说,清嘉庆丁丑(公元1817年)端阳,皇帝敕命考察民情,检察吏治,御使山右(今山西省)宋蠫,登临绝顶,观风察景,有感于怀,终写下“万笏朝天”四个大字,书法苍劲,可惜的是,随着岁月的侵蚀,字迹已不复再见了。现在的峰顶上建有一座团徽图案的火炬雕塑。我很奇怪为什么是这样的一尊雕塑?为什么不以人物为主题呢?比如秋收起义的主要领导人毛泽东。
站在峰顶,豁然开朗,视野开阔,山风习习,让人心旷神怡。极目四望,整个铜鼓县城风貌尽收眼底,定江象条白色的银练,绕山东行。此时,你真正可以领略到“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磅礴气势。
在山顶休息了大约半小时后,我们便沿东线下山了。俗话说,上山容易下山难,一点不假。一路上,我们个个都神情紧张,小心翼翼,不敢往下看,生怕一失足掉下万丈深渊。有几人几乎是手脚并用才得以顺利下到山脚的。回首望望高耸陡峭主峰,仍然心有余悸,不知道自己刚才是怎样爬上去的!暗暗庆幸自己没出什么差错!
下山后,我们又来到离此处不远的圆明古寺游玩了一翻。古寺不大,依山而建,寺后就是高耸的岩石。我们一行人进去后,便嘻嘻哈哈地在庙里抽签解签,以搏一笑。
出了古寺,我们便往回走,不久就来到了“神仙洞”,这是东线进出的唯一出口,。“神仙洞”是在一处完整的大岩石上开凿出来的,石洞连着“万笏朝天”与外面的世界。传说这里是朱元璋曾走过的帝王之路,只要能顺利穿过岩洞继续前行,他们就能到达另一番净土,找到属于自己的世外桃源,所以当地人叫它“神仙洞”。确实,洞内洞外,真是两个世界!
出得洞来,我们就到了定江河畔,潺潺的水流声,把我们又拉回到了现实世界。沿着定江河畔向下(东)行不到一公里,我们便来到了著名的“铜鼓石”。“铜鼓石”是一座高十余米的巨石,形如铜鼓,巨石峭壁上刻有“铜鼓石”三字,正楷竖书,鲜明隽逸,每字长宽各50厘米,下端落款“备兵使者晋人延任书”;“试剑”两字书于铜鼓石右侧,落款署名“武桥”,乃明朝鄱阳守备邓子龙别号,笔力遒劲,虽历经数百年,仍无磨损风化之迹;而“潘周过化”凿于铜鼓石左侧,落款为“邓子龙书”,四字用正楷竖刻。据说此石刻涵意为“江西巡抚潘季驯和巡道周思敬二人,派邓子龙来此镇压李大銮农民起义之后,铜鼓地方才复归王化”,它反映了当地起义农民与明代封建王朝的一次浴血搏斗。在铜鼓石朝东峭壁,“铜鼓石”三个竖写几尺见方的柳体大字。“铜鼓石”是石刻群中最出名的一处石刻。明嘉靖《宁州志》有载“石,屹然数丈,形类铜鼓”,呵呵,原来铜鼓县名就是由此得来的啊。
一翻拍照留念后,我们一个个都已经没有力气走回去了,赶快呼了车过来。想想古代那些皇帝高官,尽管位高权重,但又怎能享受我们现在如此发达便捷的通信和交通呢?不觉好笑!
版权声明:本文由网通传奇jjj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