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潇湘悲情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相信读过或看过《红楼梦》的读者都会记得《枉凝眉》这样一首词曲。没准还会跟着电视剧歌曲的音乐哼上几句。然而,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相信读过或看过《红楼梦》的读者都会记得《枉凝眉》这样一首词曲。没准还会跟着电视剧歌曲的音乐哼上几句。然而,曹先生正是运用这样的的神来之笔,明明白白的向读者,揭示了潇湘妃子、宝钗、宝玉三人之间的多舛的命运悲剧。留给世人的是一部凄切悲惨的挽歌,长久议论的话题。可以说,没有一部小说,没有一个爱情故事,像这样的让人津津乐道,议论久远,唯有潇湘悲情。或许这正是《红楼梦》的过人魄力之所处。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这十二支曲除却首尾,对应着十二钗正册的十二个人物。《枉凝眉》,以作家刘心武解读,并非所言黛玉一人。而是指宝钗,黛玉二人,十二钗亦是以钗黛并列第一,以下依次是:元春,探春,史湘云,妙玉,迎春,惜春,风姐,巧姐,李纨,秦可卿等。也有的说是黛玉,妙玉并列第一,不管如何排列,黛玉始终处于第一,这是不争的事实。
说实话,金陵十二钗正册的每个角色,我是喜欢的。她们个性鲜明,各有特质,犹如邻家小妹,栩栩如生,生动活泼。然而,命运却又大都以悲惨的结局而告终。尤其是潇湘妃子的林黛玉,让人既爱又惜,既喜又忧,既赏又叹。
作为读者,我们爱慕她的才情,喜欢她的美貌,欣赏她的才华,同情她的遭遇,然而,也讨厌她整日以泪洗面的骄情。
论相貌,黛玉的美貌才情如何不让人羡慕?在宝玉的眼里,黛玉是:双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论文才,黛玉的智慧从她的诗文中可见端倪。无论是在大观园也好,海棠社也好,还是在后来改名的桃花社也好,都尽显她的才华与风流。应该说,不管喜欢她的也好,还是不喜欢她的也好,对她的诗文,才气,聪慧,无疑是赞赏的。
然而,黛玉的爱情却没有她的诗那样的潇洒自如,风生水起了。
宝黛的悲情结局,不能不让人为之伤心落泪,不能不让人扼腕长叹。
宝、黛两小无猜的爱情,以其说,最终以老太太的仙逝,得不到有力的支持,而以悲剧收场,倒不如说,是黛玉进贾府“怕多说一句话,多走一步路”的性格使然。
宝黛的爱情是真诚的、纯洁的,纯洁得像一张白纸。宝玉在在贾府,大观园,在女人堆中,许多时候很混,如对袭人。而对黛玉则洁白如银。宝玉看到宝钗的美丽的肌肤,不觉抨然心动,心想,要是生黛玉的身上哪应该有多好?如此可以看出,宝玉对黛玉是纯真的,不代有任何颜色的。
应该说,老太太对宝黛的婚姻,是赞许的,也是支持的。在多个场合,或明或暗地表明了自己的态度,第二十九回,清虚观打醮,张道士给宝玉说媒,老太太说过这样的一句话:不管他根基宝贵。要知道,在那样的社会,那样的家庭,那样的环境,讲究的绝对是门当户对。
在第二十五回,老太太视察潇湘馆,蘅芜院时,淋漓尽致的表达了对黛玉的喜欢与偏爱。以及对宝钗的做派的不认同。在元春分配物品一事上,显然有指婚之意,而老太太却是只装作糊涂。为“金玉缘姻”两个小怨家斗气,老太太还伤心的哭了一回。由此看来宝、黛真是“不是怨家不聚头”,也太不懂老太太的心了。
有老太太作主,王夫人等一干人,自然没有意见,即使有什么意见,也不会明的放在面上。
王熙凤显然也早就看出了老太太的心事,好多次有意无意的顺水推舟的作些顺水人情的事情。记得第二十五回,王熙凤跟黛玉开玩笑说道: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做媳妇?
其实,贾府上下,谁不知道,老太太即是宝黛的主心骨?老太太在,婚事则成,不在,婚事肯定没有什么指望。
第五十七回,紫娟说过这样的话语:“倒不是白嚼蛆,我倒是一片真心为姑娘,替你愁了这几年了,无父母无兄弟,谁是知疼着热的人?趁老太太还明白硬朗的时节,作定了大事要紧。又说:老健春寒秋后热,倘或老太太一时有个好歹,那时虽也完事,只怕耽误了时光,还不得趁心如意呢?”
还说“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
“……若娘家有人有势的还好些,若姑娘这样的人,有老太太一日还好一日,若没有老太太,也只是凭人去欺负了。”黛玉为此还伤感哭泣了一夜。
第六十三回,兴儿笑道:若论模样行事为人,倒是一对好的。只是他已有了,只未露形。将来准是林姑娘了。因为林姑娘多病,二则还小,故尚未及此,再过二三年,老太太便一开言,那是再无不准的了。
在薛姨妈有意试探黛玉婚事时,聪明的紫娟还真切地回顶了薛姨妈。“你不快去与老太太说说”。
可见这等事情,贾府上下人人皆知,连紫娟、兴儿这样的下人都为她着急,然而,黛玉只知道哭泣,只知道叹惜。完全没有主动对应之策,只能作被动的等待,其结果自然是可想而知的了。
谁也没有料到老太太走得过早,第八十回,因受外部的打击,家庭破落,老太太病重,仙逝了,使得结局发生了彻底的变化。
在父亲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婚姻时代,黛玉父亲去世后,没有父母、没有兄妹,也没有人为她作主,自然值得同情与可怜。然而有一点是可以争取的,那就是自己的心上人宝玉。纵观前八十回,我们没有看见黛玉为自己的婚事主动与宝玉沟通过,更多的时候而是消极的等待。相反,黛玉在看到宝玉出入蘅芜院多些,或与宝钗走得近些时,就暗自生气或落泪,这不能不让人为之悲叹。且看她的《唐多令》:
粉随百花洲,香残燕子楼。一团团逐对成双。漂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舍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
还有黛玉的处世为人,有时候也太有点尖酸刻薄了。没有宝钗那样的圆滑,温厚,大方与大度。包括赵姨娘这样的,在贾府有一定地位的女人都不太喜欢她。找婆家,假如得不到当权的女人的喜欢,纵使再有才能也无济于事。请看赵姨娘是如何评价宝钗的:“怨不得别人都说宝丫头好,会做人,很大方,如今看起来果然不错”。
当然,宝玉,也没有这方面的意识,没有把自己的意思明明白白的向王夫人表达。或许宝玉,在心底的最深处还在黛玉、宝钗之间权衡,或许宝玉就是只同情黛玉,因此,得不到
版权声明:本文由网通传奇jjj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一路向北:壶口
下一篇:青藏高原纪行之三:高原破晓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