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缘去

原来缘去

三适散文2025-08-20 20:55:28
“佛说一切法是因缘生的。诸法因缘生,一切法也是因缘灭的。”梦参老和尚在《发心?浅谈发菩提心》开篇,就说了这样的一段话。这段话让想想起购得这本书,也就是因缘生了,所以我才不加迟疑地从网店购得,有幸开卷阅读。
发心,就是发菩提心。梦参老和尚说菩提心有三个要道:“第一是厌离世间。第二是大悲心。第三是般若心。”他还对佛做了这样的释义:“佛是印度话不是中国话,印度话叫‘佛佗耶’,翻成中国话就是觉悟的觉,明白的明。说你觉悟了明白了,你就是佛……”读到这里,突然想起与佛相关的另一则典故:
东坡居士与佛印大师二人某日同时打坐,当东坡居士感到身心通畅,内外舒泰时便忍不住问佛印:“禅师,你看我坐禅的样子如何?”佛印大师看了他一眼,点头赞道:“像一尊佛。”佛印大师说完,见东坡居士一幅欣然,便随口又问:“你看我坐姿如何?”东坡居士揶揄地说:“像一堆粪。”后来东坡居士回家将此事说与苏小妹听,她却不以为然地说:“兄长,其实今天输的是你。佛印禅师心中有佛,所以才看你如佛。你心中有粪,所以才视禅师如粪。”依此来看,一个人的内心修为,确确实实地可以折射在我们的行为、肢体语言甚至于文字语言中。“见心明姓”,可能就是这般吧。
梦参老和尚还说:“佛就是我自已,我自已就是佛,心外无佛,这个道理大家一定得深入,否则就是迷信。”又说:“学佛跟佛学是不一样的,佛教跟佛法完全不一样。我们是依佛的教导,告诉我们怎么样能够返迷成悟,达到觉悟。”
我想学佛的人,大都知道一些经典的偈语,如:
缘起偈——诸法从缘起,如来说是因。彼法因缘尽,是大沙门说。
无常偈——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慈悲心偈——常行于慈心,去除怨恨想;大悲感众生,悲惜化泪雨。修行大喜心,同已所得法;拥护以道意,乃应菩萨行。
黄庭坚自赞偈——似僧有发,似俗无尘,作梦中梦,见身外身。
苏轼地狱变相偈——我闻吴道子,初作丰都变;都人惧罪业,两月罢屠宰。此画实无相,笔墨假和成;譬如说食饱,何处生怖汗?乃知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若人了此言,地狱自破碎。
苏辙呈顺禅师偈——中年悟道觉前非,邂逅相逢老顺师。搐鼻经参真面目,掉头不受别钳锥。枯藤破衲师何事,白酒青盐我是谁。惭愧东轩残月上,一杯甘露滑如饴。
另外,最著名的恐怕还要算慧能悟禅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佛说因缘,众生也说因缘。只是此因缘不与彼因缘同。众生眼里、心中的因缘,大多指一种缘份,而且很看重这个缘份;特别是当某种事情到了最后,该有一个结局,况且这个结局是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时,便归结为缘尽——也就是走到头了,缘散了。原来缘去,是谁也奈何不得的。
有朋友曾误以为我信佛,信与不用,其实无需做出什么答复。但我对佛教中的禅宗精神,倒是大为迷恋的。
禅是佛教禅宗“禅那”的简称,其意译为“思维修”或“静虑”。言思维修是依因立名,意指一心思维研修为因,得以定心,故谓之思维修。言静虑者是依体立名。其禅那之体,寂静而具审虑之用者,故谓之静虑。静即定,虑即慧,定慧均等之妙体曰“禅那”。也就是佛家一般讲的参禅。虚灵宁静,把外缘(外在事物)都摒弃掉,不受其影响;把神收回来,使精神返观自身(非肉身)即是“禅”。
红尘中人,多为名来为利去,长期以来便身心俱惫,若能在闲暇之时打禅而坐,能够“禅定”下来,那倒不失为解烦脱困的法门。
在“梦参人生——九旬禅者的心路历程”佛学讲座上,梦参老和尚亲自即席开示,让前来听法的信众感受到了佛法的智慧与机趣。在讲到“心的力量”这一节时说:“神力是什么?心的力量。”自然这个神力就是念佛,有信仰你便能感受到自已的力量。
年过九十五高龄的梦参老和尚现在在五台山静修、讲经,被誉为“深山中的一盏明灯”。我发愿若有机缘,一定要去听梦参老和尚讲经。
诸法因缘生,一切法因缘灭。期望早日结此法缘

2009-11-13金城?西关

《发心——梦参老和尚开示录》
梦参老和尚讲述方广编辑部整理
2009年10月第一版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出版发行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