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我和您的孙子看您老人家来了

妈,我和您的孙子看您老人家来了

喷溢散文2025-04-18 03:34:37
到今年12月,我可怜的妈妈离我们而去40周年了。值此上海之行,于6月24日(星期日)一早坐动车组到无锡。动车组就是快,一小时就到了。我表弟加班,由他夫人新华和儿子阿旦开车去接的我们,把我们送到我舅母家
到今年12月,我可怜的妈妈离我们而去40周年了。值此上海之行,于6月24日(星期日)一早坐动车组到无锡。动车组就是快,一小时就到了。我表弟加班,由他夫人新华和儿子阿旦开车去接的我们,把我们送到我舅母家。无锡变化太大,我自己去,哪怕搭出租车也找不到。从上海到无锡,一路上看到的不是高楼就是厂房,看不到城市与城市间的界限(我不知道用什么词合适),因为看不到一块农地。也就是说从上海到无锡已连成一片。
我母亲67年12月去世,劳累一辈子,没有享受一天清福,正当她儿子要走上工作岗位,她却撒手人间。
母亲的骨灰盒和我外婆的十几年前才一起葬在王家祖坟。王家祖坟在我小时候居住的老家的河对面,由于没有桥,要过去一是摆渡,二是绕道去。王家祖坟处的地方在查桥镇管辖范围内(边缘地),但所有权又属于我老家那村。正因为“三不管”,才得以保留至今。前年,我老家和附近的几个村庄都已卖给宝钢,村民都要迁走。王家坟地也不例外,也要迁走。
上一次为母亲和外婆扫墓是在96年11月,那时外婆去世没几年,外婆去世时可能近百岁了。那次扫墓是舅母和我一起去的,那是我第一次到母亲和外婆墓前,因为以前母亲的骨灰一直没有下葬。
儿子自从到上海学习我就说要带他到无锡老家看看,给他奶奶扫墓。这愿望这一次总算实现了。
从我舅母家到墓地还有好几里地,阿旦开车,由舅母领路。舅母已88岁高龄,但头脑清晰,到墓地的路非常熟悉。到了石台桥村,往西到了一小片水稻地。地中有一条小路,比上次来宽一点了,我们下车步行过去,我扶着舅母,沿着小路走了进去。看到在墓地旁由外地人建了两个蔬菜大棚,盖了两座瓦房。
到墓地边看墓地没有多大变化,就是长满一米多高的艾草和其他野草。墓地上的树木依然茂盛。
根据我11年前的记忆去找母亲的墓,没有找到。还是舅母找到了,她每年都要来一次。因为墓地的北面和东面被蚕食了不少,墓地比以前小了。外婆的墓几乎靠路边了,母亲的坟头紧靠外婆。外公和我两个前外婆(我外婆是外公的第三个了)的坟头比较大,因为埋的是棺材。上面还树了一石碑,是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立的,外公是“二十八世”,立碑时我外公还活着,外公的棺材是解放后才下葬到里面的。
舅母早就做好了准备,用锡纸迭了两份元宝,分别送给外婆和母亲。两份祭品上还备有左右飘带,书写了祭语。给我母亲的上联写:“献给母亲王亚甄”,下联为:“儿子邹青携孙邹彦敬献”。给我外婆的上联写:“献给外婆华菊妹”,下联为:“外孙邹青携重外孙邹彦敬献”。天呀,这六十多年来,我才知道我外婆有名字――“华菊妹”,以前一直说她从小没有名字,户口簿上一直写的是“王华氏”!
我们把母亲和外婆坟南面的艾草拔掉了一些,放上祭品,我用打火机点燃了纸钱,和儿子一起在墓前三鞠躬,献上我们的哀思和祝福。我在心里默默地说:“妈,我和您孙子看你您人家来了”,“愿您和外婆在天安好”,“愿您保佑你孙子们成长”……。儿子是第一次到老家,第一次近距离面对他奶奶,也很激动,显得有点忧郁、伤感。他没有能享受到奶奶对孙子的温情。
儿子把过程和周围环境录了像,我和儿子行礼时,阿旦给我们照了相。昨天上午我把刻好的录像和照片的光盘给我姐姐、弟弟寄去了一份。
我们在墓地逗留了较长时间,因为不知道以后还能不能见到这块“原始”土地。经济发展让老祖宗也不得安宁,但愿他们能谅解。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