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梦里花落知多少
有多少爱可以重来,有多少爱,可以长厢斯守,有多少爱,可以保持激情不变?那是1974年的仲夏,苏家那幢低矮破旧的瓦房上冒着一缕缕炊烟,随之而来的是炮声喧天,满屋宾客临门。人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到处充
有多少爱可以重来,有多少爱,可以长厢斯守,有多少爱,可以保持激情不变?那是1974年的仲夏,苏家那幢低矮破旧的瓦房上冒着一缕缕炊烟,随之而来的是炮声喧天,满屋宾客临门。人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到处充满了一派喜气洋洋的景象。连驴棚里的小驴儿也跟着撒欢儿活蹦乱跳,几只喜鹊在树梢上叽叽喳喳地叫个不停。尤其是苏文的父母亲更是春光满面,因为苏家头胎就抱个朝思暮想的大胖乎乎的小子—苏文。这天是苏文一周岁的生日,按照农村的风俗习惯,要大设宴席款待亲朋好友,只因为苏家家境贫寒,宴席的场面不是气势宏伟,但也不乏热闹非凡。在老人的眼里,苏文是苏家唯一的独苗,是继承传统家业的后人。必须按照传统的礼节,就是按部就班尊从老人的意愿。找一个红色的木盘,摆上农具、剪刀、笔和刨子等东西。然后将苏文慢慢地放在木盘里,让苏文捡最自己喜欢的东西。正在千钧一发的时候,只见虎头虎脑的苏文骤然拿起一支钢笔。在场的人都欢呼雀跃起来。面对这喜从天降、天随人愿的好事,苏文的父母亲更是激动地热泪盈眶,刹时间,由于激动说不上话来。可能自古就有荒诞离奇的说法,说是任何一个孩子只要在周岁喜庆这天拿到笔,就等于胜券在握,前途一片光明,也就是说将来孩子就靠笔杆子吃饭,所以苏文父母亲好像吃了定心丸。盲目认为苏文这小精灵将来就可以飞黄腾达,能鲤鱼跳农门。为苏家的后代添砖加瓦,因此苏文父亲把一切希望和憧憬寄托在他身上,并把苏文当宝贝似的娇惯着,小心翼翼地呵护着他,小苏文吮吸母亲的乳汁茁壮成长。
喜庆过后,一切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苏文也不知道父亲是怎样含辛茹苦把自己拉扯长大的。五岁的孩子已经有了思维能力和观察力,在幼小的心灵里苏文感觉自己很幸福,在父母亲的呵护下,如虎添翼。苏文有个爷爷,爷爷是个文化人,是一所中学的语文教师。爷爷博学多才,能精通四书五经,诗词歌赋倒背如流。苏文是爷爷的心肝,爷爷最疼他,从小就教他“春眠不觉晓”抑或“窗含西岭千求雪。”更多的时候,爷爷铺开纸,教苏文练习书法。
在记忆里深处,后来苏家有添加了三个弟弟,本来就拮据的日子,又变得雪上加霜。那时候,他们一家大小没有固定的生活来源,全靠母亲为别人做衣服来养家糊口,过着牵萝补屋的艰难日子。这时候的苏文开始是父母心中唯一变成大人,取而代之要时刻谦让着弟弟的大哥。这段天昏地暗的岁月,全家过着“超级游击队”式东躲西藏的生活。在苏文的记忆里存放着这样的一个底片,一群人掠夺家里所有的东西,就连炕上那条棉絮被子也被强行拿走。他傻愣愣地蹲在院子一个角落,双眼无助地看着那些人离去。小苏文当时也不知道那里来的勇气。就上前和那些人拼命,要回那条家里唯一的棉被,那可是供兄弟四个过冬的被子呀!那可想而知,弱不禁风的小苏文,那是虎彪汉子的对手,那记得当时小苏文拉着被角,拖着不走,只见一位身材魁梧,脸上爬满麻子的人,将他一脚睬到在地上,那人的面孔就可以用狰狞来形容,也不为过分。那讥笑足以让苏文铭记一生。让他寒颤,使他痛彻心扉。尤其是令苏文疑惑地是,当时有那么多的旁观者,人人都在隔岸观火、袖手旁观。时至今日,那件往事在他的记忆深处如昨天重演,那一刻他明白了,一定要为苏家增砖加瓦,让苏家也有扬眉吐气的那天。
岁月如梭,往事如歌。童年的种种往事,既将流水无痕。兄弟四个都慢慢地长大了,虽然他们依然过着是粗茶淡饭的日子,但是他们个个都有精神却十分充实,父母亲每天鸡叫第一声时,就起床帮别人做针线活,而父亲为了一家大小的生活来源,跟着一帮人去离家里180公里的山西担木料。那时候,没有交通工具,全凭力气干活。当时的苏文不知道日子的艰辛,更不知柴米油盐贵。知希望过年,不为别的,就是为了能穿上一件稍微崭新而又不打补丁的“新衣服”,少吃了些那玉米面和那又黑又硬的糕糕馍,更想那五毛钱的压岁钱,那三件事,一直都索绕在苏文的脑海里,他想一毛钱为母亲买两盒洋火,另外一毛钱可以给他们的兄弟四个各买一个洋糖,三毛钱可以买六支铅笔,因为三个弟弟已经到上学的年龄,可是上学的十几元钱又难倒了他的父母亲,记得母亲经常骂他父亲没有什么本事,养不了家,糊不了口,这样的恶语一直延续到他上大学,也可能是父母亲年纪愈大,几十年的磨差彼此已经知皮知己,或者是已经习惯,听之任之,父母亲也不会说:“没有什么本事,而是常念叨着,那老家伙,这几年身体大不如从前,脸越来越枯黑,眼睛凹陷许多,背驼的像一张弓似的。
苏文长大以后,才真正意义认识父亲和母亲,父亲是一位憨厚、安分守己的庄稼人,生活再苦再累,任劳任怨、只要不饿死,那就是好日子,而母亲就不能和父亲相提并论,她能干各种细心的针线活,是那种心灵手巧、能说会道,又不愿服输的女人,她有一颗仁爱之心,释放一种纯朴迷人的气息。生活再苦,日子再艰难,父母亲还是咬紧牙关,让他们兄弟四人一如既往地上学。因为在父母亲的心中,他们的重大责任就是把他们四个供养成大学生,不能让他们过那种面对黄土,背朝天的日子,他父母亲深信不疑,其中有一个人将来一定念出个明堂来。苏文上学以后,生活依然很清贫,他穿的衣衫褴褛,背着一个洗得发白又打着补丁的书包,特别是到了寒冷的冬天,冬天同学都带着火炉上学,而他只能拿着柴火,躲在无人问津的角落,一边看着黑烟滚滚的火,一边聚精会神地读起书来……然而,这些在他们幼小的心灵早就蒙蔽“自卑”这枚冷炸弹,曾经吞噬了他那颗童年的心,甚至还和父母亲辩论过。然而,这些都徒劳的,等到苏文心平静下来,他不但没有埋怨过父母,更没有要求父母为自己做什么,他知道父母操这个家不容易,或者是父母亲的感情出现危机感。父母亲开始频繁地吵架了,甚至有时间采用家庭暴力。上小学的苏文不敢设想回家,也不想回家。他就躺在麦地,遥望着蓝天思绪飞乱,心中有一股无法描述的冲动,渴望摆脱现实。他沉侵在他的梦想,他想“他这样年轻,年轻还没有看过海,没有看过天安门升国旗,就这样一直在农村呆下去吗?他觉得自己活得就像一只井底的青蛙,受制于窄窄的空间……他喜欢到村前那条清澈见底的小河,伫立在河边看着河里那一群自由自在、游来游去的小鱼儿,看着它们无拘无束的样子,苏文
版权声明:本文由网通传奇jjj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