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的最高思辨——死

哲学的最高思辨——死

鄙计散文2025-04-25 08:02:42
我所求,我便怡然。
对哲理的追求或是对真理的求索难以阻挡心的虔诚,对于轮回而言,是最不可饶恕的罪孽,佛所求亦非人所求,佛奢谈往生极乐,便是对死的最好诠释。因佛即佛而已。

“克里托,我还欠阿斯克勒庇俄斯一只公鸡,你能记着替我还清这笔欠债吗?”苏格拉底如是说。恬然离去的是什么?或许是最高的思辨了。对于自杀而言,苏格拉底的死便是哲学要回答的根本问题。
迷恋着死似乎是极端消极的情感或是非理性力量使然,但是在生命过程中却不可不去理性地评判,终结了生命本身,非死。而某种不予理解的意识形态的消亡,却是永久的死亡。

眷恋生命比眷恋本身更加可贵,就如知比知之本身更加有了韵味。死亡尚且不必奢求,终归要有的结束,但走向死亡的过程却像佛或是圣经所传达的信息一样:住了前因,今世救赎。我们尚且不去理会佛或是主的心怀鬼胎,但实证死亡的结局,却是任何哲学所要回答的问题。迷惑本身对于迷惑者有着疗效上的契合,对于自由人而言,又能迷惑什么呢?
固然死对于自由人而言也是逃不过的宿命,但却有了新的诠释,不是赎罪,而是抗争。因为有了抗争世界才显得繁华,就着这繁华,才有了哲学所关注的问题,生命价值使然还是理性批判使然,如是而已……

望洋兴叹是无奈,望死亡呢?最多的或许是恐惧吧!面对死亡而无动于衷,或许只有苏格拉底了,连亚里士多德都无法接受死亡逼近的恐惧,只好开始了流亡的旅程,他的死,却印证了死的最高哲学思辨!
无意评判死亡的平庸价值,尼采所谓的狂人或是超人,都不在死亡的思辨之内,讲求实用的现实价值,而我所谓的死亡在现实和超理想的境地里,但这种死亡虽则有了某种哲学的思辨,但在现实的世界里找不到契合点,只有皈依不可琢磨的无上境界,倘若要归于哲学的境地里,也未尝不可,但死亡终归是死亡,对死亡本身加以评判没有实际意义,但就死亡超现实亦或是理想曲线而言,却有了悲剧式的经验,但对于悲剧的阐释却要迂回到尼采的后花园。

追求无意的死亡是对生命本身的亵渎,对于不可连续的生命本身,死亡是不可避免的,但对于死亡本身而言,只是生命形式的转变,客观规律,不可逆转。面对死亡放声大笑,只是特有的时代精神。不论是生命体本身有了某种哲学的或是意识形态的灌输或者是训导,就在那一刻,有了高贵的显现,但在无信仰的时代,有了这样的呼声的确是生命本身的悲哀,也是对死亡的亵渎。
死亡是纯洁的,用非理性原理解释,就有了阐释的价值。

循着死亡逆流而上,看到了什么?——永远走不完的路,一眼望不到尽头的街道……在这个原点上,只有坦然便洞悉一切,浮躁的,静谧的……
独坐仰观浮云舒卷,闲庭信步静待阑珊……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