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年

记忆中的年

厘奸剔弊散文2025-07-11 16:26:14
场部的农贸市场、大小商店挤满了熙熙攘攘的人群,人头攒动,异常热闹,各连队的人都赶来场部置办年货。推销商品的小商贩的叫卖声争先恐后,挑选商品后的讨价还价的声音此起彼伏。提着大包小包的人们,脸上洋溢着快乐的笑容,高兴的往各自的家里走。春节的脚步越来越近,年味。也越来越浓。
面对一点点临近的年,我在搜寻记忆里的年。
我家住在连队,离场部有十几公里,连里只有一个小商店,每到过年的时候,虽然职工的工资很低,这个小商店虽然也进一些年货,但远远满足不了职工的需求。因此,离过年还有半个月的时候,工资一般的职工就筹划着到场部购买年货,而工资高一点的职工,就打算到县城的商店去购买年货。那时,在冬天,连队职工仍是要上班的,因此,每到年关临近的时候,连队都要提前放假,给职工们一点时间,去准备各自的年货。每到这时,场部唯一一个大一点的国营商店也就人满为患。其实,到商店也无非买上一些糖果、点心、鞭炮之类的。如粉条之类的紧俏商品,就得排上好长时间的队,还不一定能买到。过年的年货,运气好的话,一天也就置办好了,运气不好的话,得往场部跑两三趟。
为了让年过得更好一点,职工们从自己家里的细粮里挤出一点白面,三五成群的结伴去周围老乡庄子换大米,有赶着牛车、驴车去的,有骑自行车去的。到了老乡庄子,便挨家挨户问,要不要大米换面粉。通常1公斤大米,要用1.2或1.3公斤面粉才能换到,临近过年了,比例自然要高点了,要1.4公斤面粉才能换回1公斤大米。天傍黑的时候,出去换大米的职工就陆续返回连队了。第二天,换大米就成了职工们互相交流的话题,有的说是1.2斤换的,有的说是1.3斤换的,有的说是1,4斤换的。1.2斤换的,兴高采烈,1.4斤换的,由此便懊悔不已。
接下来,职工就眼巴巴的盼望着连队杀猪宰羊了。当时,肉食是定量供应的,每个月一个人也就是1公斤猪肉,羊肉只有在冬天才有。虽然,冬肉已供应过了,但临近春节,连队还是要杀上十几头猪和羊,给职工增加一些肉食。肉食是定量供应的,但猪、羊杂碎却是谁去得早,谁便能买到猪、羊杂碎的一部分。因此每到杀猪宰羊的时候,职工们就早早的赶到杀猪宰羊的地方,按先后次序排好队,等着买杂碎。此时,连队最热闹的地方,就是杀猪、宰羊的地方,猪羊的嘶叫声,人们抓猪抓羊的喊叫声,交织在一起,在天空中飘荡。该买肉了,职工们都喜欢要肥的,因为肥肉可以炼油,可以解决缺油的饥荒,肥肉还可以解馋,由此便有了职工和割肉的职工的不断争吵。争吵归争吵,肉还是要买的,最终的结果,肉还是都卖完了。
年货买齐了,大米换上了,肉买上了。各家各户就开始打扫卫生,贴春联了。春联大都是本连队字写得比较好的同志写的,钱是宝贵的,大家都不想花钱去买春联。在火红的对联装点下,连队一排排的房屋,仿佛焕然一新,有了节日的喜庆气氛。
年三十,各家都在准备年夜饭,夜幕刚一降临,从各家飘出的香气就弥漫在空气里,家家屋顶冒出的袅袅的炊烟,让人感到暖融融的,驱散了寒冷。
各家的年夜饭都摆在了桌子上,各种好吃的都有,小孩子们早就馋了,挑自己喜欢的吃,只有两代人的,互相给亲人们夹吃的。一家三代人的,父亲和母亲忙着给自己的父母夹吃的,此时,每个人脑子了就涌上了特别幸福的感受,觉得,一家人永远这样在一块多么美好。
午夜,各家的房门口都闪起了鞭炮的火光,喜庆的鞭炮声顿时响彻在连队的上空,围观的人们的身影在鞭炮的不断闪光中时隐时现,整个连队都沉浸在过年的欢庆之中。
连队的职工都是来自五湖四海,因此,各种风俗掺杂在一起,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过年风俗。年初一,有互相串门拜年的,有邀请亲朋好友一起聚餐的,又相约在一起到别的连队走亲访友的,有相聚在一起打牌、聊天的。而那些小孩子们在跟着大人们一起给长辈们拜完年后,带着满衣兜子糖果,相约在一起去抢头天晚上各家门口落在地上没有响的鞭炮。有引子的,用火点燃了就放了,没有引子的,用锤子砸了响,或者剥开,倒出里边的火药,做成自己想玩的东西,于是,在连队各处时不时还放出了鞭炮的叭叭的声响,给过年增添了气氛。
年就这样一点点的过了。过年这几天,连队的职工都不用考虑上班,干活的事情。家里有了客人的,就忙着弄菜喝酒了,没有客人的,就在家中摆了桌子,邀请几个朋友,在新年的阳光照耀下,在温暖的房子里打牌,女人家则在一边聊天,做针线。有红红的对联,有小孩子弄出的鞭炮的叭叭声响,让过年的气氛,喜庆,悠闲。
年就在这些记忆的热闹里一点点的过去了。过完年后,职工们又要上班了,大家又都盼望着又一个新年的到来!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