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的思考

友情的思考

寿康散文2025-05-21 07:15:40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自勉、旷达的友情;“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是自信、张扬的友情;“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是浓烈、失落的友情。而当今时代的友情,根据产生原因的不同,也可分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自勉、旷达的友情;“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是自信、张扬的友情;“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是浓烈、失落的友情。而当今时代的友情,根据产生原因的不同,也可分为“同乐”之友,“同学”之友、“同利”之友和“同志”之友等多种。我们现在所有的,便只有“同乐”之友与“同学‘之友了。
“同乐”之友,即是在共同游戏、玩乐中结识的朋友。对于我们,最直接的就是小时候的玩伴。当我们稚气未脱、童真毕露之时,心中的“朋友”只能是一起玩耍的小伙伴们。春天的山野,留下了他们的脚印;夏天的池塘,记载了他们挥洒的波纹;秋天的果树,铭刻了他们攀爬的痕迹;冬天的暖阳,定格了他们奔跑的背影。在玩乐中,尽情释放天真与活力,展现简单与纯洁。这时的友谊,犹如一颗晶莹剔透的冰糖,甜而不腻,无声无息地溶化在嘴里,虽然最终没有痕迹,却充实了美好的童年,使我们从不孤单迷茫,而是在黑幕遮盖苍穹时,依旧兴奋地盼望着新的一天。这时的世界,被我们缓慢地开采着。这,也是一种学习。但在好奇心的包围下,一切都显得自然而然,没有刻意与做作,没有压力与竞争。不由得我想到了茹毛饮血的祖先们,是否也有同样的感受呢?到底说来,一个完整的童年离不开“同乐”之友,它是第一段值得回忆的时光,模糊的印象像云、像雾又像风,使人沉静并思索。假若我们失去了它,就如一些“天才儿童”,智力初露头角便被心急的家长关在门内“特殊训练”,虽然还是制造出过“十二岁上大学”等“奇迹”,但他们厚重的镜片和稚嫩的脸庞却让人感到痛心的担忧:快乐的童年不属于他们,他们有的只是过于耀眼的光环给同龄人带来的敬畏与距离。尚不成熟的心灵抵挡不了日益复杂和潜规则盛行的社会。于是,珍惜这一段时光吧,莫由其成为一段空白。
踏过昔日嬉戏的原野,来到略显严肃的课堂。环视四周,这里便是我们的“同学”之友了。经历了第一天的惶恐与新奇,我们便走上的同一起跑线和共同进发的道路。对于刚入课堂的我们,与其说是“同学”,不如说更多的是“同乐”。随着年级的增长,“同学”的比例稳步上升,“同学”在我眼中的印象也由楼下玩耍的嬉闹声渐变为课桌前凝固的身影。集体生活的浸润与学识的增长使我们懂得了内敛与张扬间微妙的平衡,而老师和同学之间也恰似有着此种平衡:小学时,我们无拘无束,任情恣意,老师却严厉苛责,把我们管得死死的,这时的课堂是“单极”的,老师占绝对支配地位;初中时渐变期,老师竭力控制课堂,学生们则”同床异梦“,各打着自己的小算盘”高中的我们起初谨行慎步,但在老师们看似无意的“纵容”与“放权让利”下,我们才意识到课堂是属于所有人的,是“无极”的,但理智已战胜狂热,老师“放”得再多,我们仍能“收”得回来。可能这也是一种稳态吧,谁彻底压过谁都是不现实的。在这温厚柔软的土壤中,“同学”之谊逐步建立起来。这种友情,却又不同于“同乐”之友情,“同乐”们“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玩完了也便没有什么值得太过留恋的了。而“同学”却更进了一层,玩乐时有共同的身影,课堂上也有相似的眼神,同一瞬间的醍醐灌顶,两人相视一笑,“便胜过人间无数”。更关键的是“同学”的“同”,不同于家教的一对一传授之直接、单一。如果说教育是一门酿“酒”的技艺,那么家教便是在高温高压催化剂条件下有乙烯水化制造乙醇,制出的是辛辣、单一的“酒”;而课堂上”同学“则是在密封机微生物缓慢作用下发酵出酒来,除了乙醇,还得到了各种复杂的芳香酯类,轻抿一口,醇厚绵长,回味无穷,这哪里是家教所能比拟的呢?中国人向来喜欢传授独门技艺、绝学,同时有严格的规则限制,唯恐“泄露”或因大面积扩散而导致技艺“不纯”。可这样最终又如何呢?大量的失传或退化已经证明了它的失败。就像中国“智慧”的祖先们发明了火药,掖掖藏藏翻被“愚鲁”的西方人偷了去,经过一番“无聊”的升级改造后,又给中国“送”了回来,唯一值得“庆贺”的是那还是咱老祖宗的东西。这不正是“独传”与“同学”之间的区别吗?当知识在同学之间再次传播,它的价值和意义也同时得到了提升。为什么人们常说同学之谊是最宝贵的呢?原因之一便在于此吧。原因之二还在于它的纯洁性之不可复制。记得班主任曾语重心长地对我们说:初中的同学太幼稚单纯,大学的同学太势利复杂,惟有高中的同学既保留了那一份纯洁又增添了成熟的心智,将来最靠得住的也便是这一时期的同学了,因而尤其该珍惜。不错,太单纯的容易忘记,太复杂的容易顾忌,介于这之间的高中同学,才真正让人铭记。而如今可能的遗憾便是将来面对形形色色太过”聪明“的人们再难复制这一段友谊,即使面对面的笑容更加灿烂,握手的姿势更加标准,心中的大门却未必能够敞开。今天我们走上了人生的多岔路口,即将各奔前程,昔日的荣辱成败已如过眼云烟,带不走沉重的复习资料,却能带走那一份同学的情谊而任其沉淀在心底,道不尽的千言万语化为一声珍重,坚实的眼神概括了离别的难舍。宛如无数条射线相交于”高中“这一点又向四方散开。于是不必有悲伤与失落,因为来日我们沿着轨迹回归,仍将在这儿相聚。珍视吧,“同学”之友!
世间最多的该是“同利”之友了吧。在这个利益至上的社会中,谁又能否认呢?校园中比较少见,但社会中却是极为普遍。事实上,这也无可厚非,因为从某种程度上说,社会要发展进步,就要激发每个人的积极性,于是需要一样对每个人公平的东西让人们追求。而在目前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及思想觉悟意识下,只能让“利益”居于此位。不这样行吗?当然,只要让发展暂停。可发展是事物运动变化的总趋势,而运动又是绝对的,因此这也是不可能做到的。其实,“同利”之友少不了,只是不能让他们占据了太多的位置。很矛盾是不?从道家的理论来看这是阴阳相生相克的表现,现代哲学中便是矛盾的普遍性,它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这又证明了我们不能绝对地看待。以利为先的是小人,猖狂一阵子,社会便将其抛弃;视利益为无物的是君子,然而社会也容不下他们。总的说来,“同利”之友要掌握好双赢的智慧,又要把握好分寸和原则,慎重看待。因为“合作双赢”走得远一点,便是“狼狈为奸”、“沆瀣一气”。无意中看到东中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