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徐闻

我眼中的徐闻

黝贲散文2025-05-17 09:46:44
知道徐闻这个地方,不是因为我地理学得好,居然记住了中国这样一个小地方,而是因为这里有亲戚,老公的大姨和表哥生活在这里。每次表哥来我们这里,都会带一些海鱼,让我们品尝,我很喜欢海鱼的味道。从此,我知道了
知道徐闻这个地方,不是因为我地理学得好,居然记住了中国这样一个小地方,而是因为这里有亲戚,老公的大姨和表哥生活在这里。每次表哥来我们这里,都会带一些海鱼,让我们品尝,我很喜欢海鱼的味道。从此,我知道了徐闻有海,那里的海产品丰富,那时候,我就开始向往着有一天会站在徐闻的土地上,望着蔚蓝的大海,任思绪随风飘荡。
7月13日晚上2点多钟,我终于来到了徐闻。我们来到了表哥安排的酒店,杏磊湾温泉度假村,听表哥说,这里是徐闻最好的酒店了。我独自住在一个单间,房间很大,比我家的卧室大两倍吧,看上去很干净。床也特别宽大,睡在上面很舒适,有家的感觉。虽然睡得很晚,14日早上,我还是习惯性在太阳升起的时候醒了,穿着睡衣,我推开酒店302房间的阳台门,站在阳台上欣赏这里的风景。
哇!好美啊!初升的阳光洒在海边近处的花草树木上,洒在黄色的琉璃瓦屋顶上,洒在海边大大小小停着的驳船上,让这一切都变得明亮生动起来。蔚蓝如洗的天空,飘逸如絮的白云,不时飞过的海鸟,风平浪静的大海组成了一幅灵动的画。远处,蓝天与碧海相连,分不清那里是天,那里是海,都是一样的无边无际。我静静地站在阳台上,目视一望无际的大海,倾听海鸟飞过时的欢歌,欣赏蝴蝶恋花的舞蹈,忘记了旅途的疲劳,陶醉其中。这时候,我真希望自己是神笔马良,画出此时此刻见到的景色。这时候,我真希望老公在我的身边,把我和这景色在一起的陶醉模样融合起来。无奈老公因为工作没有跟我一起来玩,我只好拿出相机,把我欣赏到的美景留在我的相机里,也留在我的记忆中。
大约9点左右,表哥来到酒店,带着我和他最好的同学一家去吃早餐,早餐的时候,表哥说了一下今天带我们去看看徐闻的几个景点,我们都高兴地表示客随主便。坐在车上,我看到一大片一大片被黑色塑料薄膜覆盖的田地,塑料薄膜上面是浅浅的海水,很奇怪,这是干什么用的。问了表哥才知道,是晒海盐。
车子大约走了一个小时吧,我们来到了中国大陆最南端,站在这海湾,我们看到了大海与大海握手相会的地方,看到了大地与大海挥手离别的地方。在这里,热情奔放的浪花,细软延绵的沙子,拂面而过的海风,默默地向人们讲述着北部湾和琼州海峡握手的欢乐故事,讲述着大地与大海挥手告别的不舍传说。
告别了中国大陆最南端,我们来到表哥的故乡吃午餐,好客的主人,丰盛的海鲜宴,不仅让我们都吃得津津有味,还充满了感激。
午餐过后,我们又来到了贵生书院。据说古代徐闻县民风好斗人皆轻生,汤显祖为了推广中原文明化土著之俗,其联合知县熊敏捐俸银在徐闻县城西门塘畔创办了这所“贵生书院”,教民知书识礼,认识生命的重要性而化其轻生之俗。并宣传“君子学道则爱人”、“天下之生皆当贵重”的人生哲理。贵生书院的门前有几棵大榕树,长得枝繁叶茂,阳光活泼地在树上跳跃。榕树垂着长须,宛若慈祥的老人,在岁月的长河中守护着这一方净土。
贵生书院四个字用黑墨铸成,深嵌在屋檐里面。阳光给它的四周鑲上绚丽的金边,浅黄色的光洒落在大门的两旁,与透过榕树的缝隙倾泻在门口的一团团花瓣般的光斑组成一幅生机盎然的图案。
门口的右边有一口古井。古井旁有一块石碑,上面写着梦泉。相传汤显祖适徐闻之夜,不耐炎热,饥渴难忍,辗转难寐,遂取此泉痛饮。是夜,梦魇缠绵,才思泉涌,触景生情,因情成梦,因梦成戏,写出了惊世骇俗的《牡丹亭还魂记》。
踏着明代的石板路,走进贵生书院,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端庄典雅的庭院,庭院里刻字的石碑,黄绿相间的成畦花卉,顿时就让我感受到这里就是自己喜欢的书香门第。认真欣赏石碑上的诗,才知道一块是汤显祖墨迹碑,一块是田汉在1962年路过徐闻,参观贵生书院以后写的,我轻轻地读出这首诗,“万里投荒一邑丞,孱躯那耐瘴云蒸?忧时亦有江南梦,讲学如传海上灯,应见缅茄初长日,曾登唐塔最高层,贵生书院遗碑在,百代徐闻感义仍。”我刚好在努力学习古诗词,非常喜欢这首诗,马上拿出相机,让坐在树边乘凉的美女给我留影,让我也沾一点这里的书香气息。
接着,我来到了东面正中的房子里,看到了汤显祖的泥像。他手托经典,脸相端庄从容,恬淡安祥,眉宇轩昂,深邃的眼光仰望前方。深邃而又炯炯的目光似乎在告诉人们他的忧虑,他的喜悦,他的思想。又好像在问我,你能读懂我吗?看着塑像后面的“天地孰为贵,乾坤只此生。”想着介绍里说起他在这里教学的时候对弟子一视同仁,因材施教,扶理谈修,每日诲人不倦。通过他的教育和宣传,徐闻文风渐盛,科举盛行,这让我对他肃然起敬。
我还沉浸在对汤显祖的敬意里,没来得及细细品味这里点点滴滴的书香,同行的人就开始催促我,他们已经在门口的车子里等我,要马上离开。我为了不耽误大家的时间,只好恋恋不舍地匆匆离去。
最后我们来到登云塔的路口,同行的林总给我讲起登云塔的故事,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徐闻知县赵一鹤定基,天启三年(1623年)知县应世虞竣工落成。人们将登云塔喻为文笔,表达了徐闻人渴求广出人才和青云直上的美好愿望。该塔为平面八角形七层楼阁式砖室塔,高36.41米。塔门向东,门额有石匾,刻有“登云塔”三个大字。塔身各层设假平座,用牙砖,线砖相间叠造出檐,塔壁内折向上,共有190级阶梯,逆时钟拾级向上。第6层塔室内有铁铸复盆状刹杆柱基,其敞口有沿,径长1.46米,高54厘米。塔七层八角,每个角都装有铁鹦鹉,每只铁鹦鹉的嘴上挂着一只铜铃,有风吹来时,铜铃作响,颇有一番韵味……登上塔顶,不但可以俯瞰全城的风景,还可以远眺琼州海峡对岸的海口都市楼房或霓虹灯光,有如美丽的海市蜃楼!因而,自自古以来,就有“雁塔嘲风”的雅称而被列为徐阳旧八景之一。古老的登云塔,带着远古的淳朴和厚实,在风云变幻中屹立,默默接受岁月的洗礼,静静见证时代的变迁。听了他的介绍,我也想亲自登上登云塔,俯视如今徐闻全城的风景。遗憾的是,为了保护古塔,已经不让游人登塔了,只能远远地看看,站在路口留下登云塔的影子,留下我对塔的敬意。
我眼中的徐闻,是个美丽的地方,柔和的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