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过记忆的万紫巷
每当走过泉城老商埠经二纬五路,总是向路北瞧一瞧,因为万紫巷口就在那里,那块“万紫巷商场”的招牌仿佛在向我招手。万紫巷没有了昔日的繁华热闹,陈旧空寂的巷道街面像似位耄耋老人在沉睡,失去了青春的朝气与活力
每当走过泉城老商埠经二纬五路,总是向路北瞧一瞧,因为万紫巷口就在那里,那块“万紫巷商场”的招牌仿佛在向我招手。万紫巷没有了昔日的繁华热闹,陈旧空寂的巷道街面像似位耄耋老人在沉睡,失去了青春的朝气与活力,这往往又使我退避三舍,不愿惊扰。在我的脑海里对万紫巷的记忆,时常感觉这是一个很香甜的地方。记得年幼时候,准确地说应该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只要母亲说去万紫巷逛逛去,我会泛起香甜的食欲,嘴中便断不了丝丝解馋的口水。从经二纬五路拐进万紫巷南门后,迎面的熙熙攘攘人群在林林总总的店铺和卖鱼卖虾的商场里川流,我会紧紧拉着妈妈的衣襟寸步不离,一副生怕被挤丢的样子。
碰到星期天逛万紫巷,到了中午时分,母亲一般要给我买碗馄饨吃。但是不一定如愿,因为吃馄饨的人太多,有时会排起数十几米的长队,甚至需要等上一两个小时。此时母亲会看着我那不住吞咽口水蠕动的嘴说:“你在这儿排队等座吧,我去卖点别的。”然而,我是极不愿离开母亲的,身体虚弱的我对排队总感到是一种煎熬。“算了,不吃了。”
馄饨没有吃上,母亲会买些鱼虾犒劳全家。买鱼,母亲常常买的是鲫鱼,而且是指头长短的小鲫鱼,巴掌大的鲫鱼很贵,钱不够,小鲫鱼却很便宜,五角钱可以买一斤,足可以熬几锅鲜美的汤,足够一家四口人喝上两三天的。
记得有一年临近春节的时候,母亲从万紫巷买来了一斤“大虾”。所谓“大虾”,也只不过半扎长的海虾,平时水产店里也不供应,只有逢年过节才能见到。一只“大虾”裹上厚厚的面糊煎一下,这样五六个“煎大虾”就可以装一盘。这样香喷喷的煎虾,母亲是从来不舍得吃的,即使长期患病的父亲,此时也不会动一筷子。母亲的煎虾是世上最美的佳肴,一个热腾腾的馒头就着一个大虾,好吃极了,幼年的我一直渴望享受这种幸福的感觉。
那时到万紫巷商场买肉买蛋买鱼买虾,只有凭副食品票才能买到。记得到了后来,也有不凭票买的副食店铺,但都比凭票买的要贵一些,但可以挑些好的买。再到了后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到处是市场,到处都有卖肉卖蛋卖鱼卖虾的,母亲越来越少到万紫巷买副食品了。直到母亲患病不能出家门,从此没有去过万紫巷,在收音机听到万紫巷还会念叨一番。
关于万紫巷的世事变迁,上小学时好像听父亲讲过,也已记不清晰。阅读了杨春吉先生忆旧、崔力明先生撰写《万紫巷今昔话沧桑》、苗尔澜先生《熙熙攘攘的万紫巷》等文章,对这段历史有了较全面了解。从清朝末年西门外五里沟北早市摆摊的“夜猫子市”,到在水湾边建造大小店铺供给海鲜水产果蔬的“湾子巷”;从建成弯弯曲曲街形街貌取“弯”字谐音的“万字巷”,到日本鬼子侵占时所谓的“鹤字巷”;从解放后人民当家作主改回叫“万字巷”,到七十年代的“万紫千红”定名为“万紫巷”。万紫巷的变迁记载着济南经纬商埠的兴衰,过去的辉煌在斑驳陆离的墙壁上印证着历史沧桑,那块“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水泥字标语述说着人们曾有的壮志凌云和豪迈情怀。也许“万紫巷商场”的旧招牌不忍心遗弃,至今悬挂路口却引发泉城人的怀旧心情,总有人像我一样驻足抬头仰望,也许是在寻找那份香甜、那份幸福的感觉。
我总有一种情愫,万紫巷不能就这样“老态龙钟”下去,毕竟万紫巷在泉城人的心目中有着很重要的位置,在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中蕴藏着百年品牌的价值,也激发起众多泉城仁人志士追求幸福的梦想。我若是一个商人或者是一个投资者,就要做些振兴万紫巷的事情。比如,为了创造商机,不妨把万紫巷改回叫“万子巷”,或者叫做“万资巷”什么的,提升品牌价值,大力招商引资,重现万紫巷的昔日繁荣,给泉城百姓造福。
近来,听说万紫巷变了样,偶尔路过万紫巷,便急不可待地走进去看一看。可不!闯入眼帘的是耳目一新的建筑,红色的砖墙、欧式的门窗、整洁的街巷,一改过去的衰败隐晦的气象。走进去近瞧,才看出原来都是旧建筑,经过重新整修粉刷,老建筑焕发出别样的风采和韵味。我想,这难道不是枯木逢春的萌动、无限商机的开始,也预示万紫巷再现辉煌已为时不远了。我相信,万紫千红总是春。
2009年2月写于枫泉书屋
版权声明:本文由网通传奇jjj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