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四记游
晨,众人早早集于单位,分乘大客车二,向宜兴而去。余上车即闭目假寐,竟成真寐,至西施洞前方被同事唤醒,一路风光,皆无所见。此西施洞,位于宜兴丁蜀镇西南二十余里的青芝岭下,与姑苏灵岩山之西施洞不同。下得车来,一片苍翠。山脚树丛中掩映两间小屋,有些破败景象,众皆以为五谷轮回之所,大喜。走近前去,原是售票所在。其中有人,指点远处一更破败所在云是。
约过半柱香时分,换一景点导游带余等前去。小道转折几番,方见山脚下一小小石洞。洞口两侧,林木成荫,修篁列仗,石皆苍翠。宜兴县志载:“西施洞又名武陵洞。”洞口情形,确有几分相似。入得洞来,导游持大号手电指点一番,做背书状,余极厌。欲自行探察,为人所阻,云走散则不便。奈何!一路行去,其余皆平平,唯出口附近一顶洞,高有十余丈,上见天光,细草下垂若散发状,可以入目。等出得洞口,导游便将洞门铁栅栏锁上,余料此处,平常定然少有客来。
出口附近,便是竹丛。修篁初成,高有数丈,林间处处皆散落箬叶。东行二三里,见一寺庙,上书“磬山禅院”四字。磬山禅院,即磬山崇恩寺。据传是唐代一僧人云游至此,为此处风光所迷恋,遂择基建庙。破土奠基时,偶得玉器一件,其形如钵,其声如磬,令人惊奇,视为珍宝。因宝出此山,故定名磬山,寺以山名,便取名“磬山禅院”。大众欲入内观光,门口着僧装之人曰,此处毋须购票,但持香方可入内礼拜。余哑然,原是以香代票,虽佛门广大,却不纳无财之客。敛财之思,别具一格。
一路闲谈行去,下得山来。车上坐定,司机驱车十余里,一路皆农家饭店,至一家名“鑫源”者。饭菜早已定好,粗粝难食。为下午体力计,不得已而食之。
饭后,一行人直奔善卷洞而去。去善卷洞的途中一路皆是茶园。余原不知这里有如是多茶场,沿途的风光不时令人惊喜。时见有山水环抱,时见有茶园夹道,道两旁有兰、有槐、有竹、有藤,景色交替不断。待车回路转,放眼看时,又是茶园满山浓绿。
善卷洞位于宜兴城西南五十里的螺岩山中。洞因善卷隐此而得名。《路史》:“单父为舜师单卷所居……故称单父。”《慎子·逸文》:“尧让许由,舜让善卷,皆辞为天子,而退为匹夫。”《庄子·让王》:“舜以天下让善卷,善卷曰:‘余立于天地之中,冬日衣皮毛,夏日衣葛絺。春耕种,形足以劳动;秋收敛,身足以休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宇宙之间而心意自得。吾何以天下为哉!悲夫,子之不知余也!’遂不受。于是去而入深山,莫知其处。”莫知其处者,今之善卷洞也。
山脚下有善卷石像一座,长衣持耜,长望似思,众皆留影。上得山来,曲折行去,一路皆藤树,景色幽谧,时见翠竹芭蕉,令人生久居之思。导游至一树前,特别介绍,曰银缕梅,上古之遗种也,数年方一花,世所罕见。余非植物学家,不明其贵,再三观之,无有异状。
善卷洞分为上、中、下、水四洞,民国时始由一乡绅出资凿通相连,方成今日之状。入口便是中洞,有钟乳石笋约二丈有余,兀立洞口,人称砥柱峰。其后便是俗谓“狮象大场”之所在,依导游所指,存想观望,果然有几分相似。上洞似螺形,名云雾大场,洞顶篆此四个大字,导游曰:雨天此处雾气颇重,故得名。又云,当时摄《三打白骨精》、《智取威虎山》之戏文,便有此处之景。钟乳石柱,比比皆是,多有可爱之处。
沿石阶而下,进入侧洞。洞内仅容一人通过,狭而高峭,每转弯处皆有灯光照耀,上书“雷鸣”、“鼓声”、“山崩”、“万马千军”等字。但觉耳畔似雷鸣交加,如大雨滂沱,正纳闷声音自何而来,不觉已出了窄洞,眼前豁然大亮,一缕飞瀑洁净如练,从天而降,奔流盘旋。向导方解释刚才洞内的种种声音乃瀑布声入洞穴。瀑前留影,然后回头向水洞行去。
水洞本地下溪河,水道弯曲、清凉幽深。乘船游洞,船在水中行,桨向天上走,别具一格。船行其中,听曲水流声,看灯光倒影,如游人间仙境。转过三弯,眼前豁然开朗。舍舟登岸,绿荫蔽天,使人神清气爽,却是已到了山下。出洞处有一碑亭,碑上书“碧鲜庵”三字,唐司空李蠙所书也。向前便是重建的祝英台“读书处”的英台书院,院内房舍古朴典雅,怪石林立、竹影摇曳。惜后院有演出抽奖,大恶。
公园出口处便是一小街,半临池水,颇为古朴,瓷陶家什皆有。众人皆购,余也择得小香炉一。
余上车便向周公处闲话,及至归家,天色已黑,各各归家无话。
版权声明:本文由网通传奇jjj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