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地上的故乡哲学

黄土地上的故乡哲学

讽咏散文2025-07-06 18:50:08
小时候读哲学,不知道什么是哲学。等长大了,知道什么是哲学了,却不知道为什么,却读不懂哲学。终于有一天知道哲学就是世界观和方法论。这下可不得了,总是眼睛里看到的世界竟然全是哲学。第一次读关于苏格拉底的文
小时候读哲学,不知道什么是哲学。等长大了,知道什么是哲学了,却不知道为什么,却读不懂哲学。终于有一天知道哲学就是世界观和方法论。这下可不得了,总是眼睛里看到的世界竟然全是哲学。
第一次读关于苏格拉底的文字,我心中隐隐的觉得,生命在他老人家那里简直就是一种精神和信念。不过后来我发现他老人家喝着别人送他的毒药,安静的躺在自己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面前,微笑着去寻找上帝。我才终于明白,这个世界本来就是一个哲学的世界……
后来知道了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尽管为了这个关系直到今天也还是两个同样伟大的阵营在喋喋不休的争论着。不过这个时候我已经习惯了对世界的思维。觉得不管是精神还是物质,它们带给生命的结果都是一样的。
当年毛泽东有机会离开中国,可是他老人家终究没有离开。尽管后人有过这样那样的猜测,但我想,所有的一切也许就是一种哲学的机缘。我不知道毛泽东什么时候知道井冈山,可是我知道就是因为有了井冈山,才成就了毛泽东了不起的思想体系。
毛泽东的成功我们可以总结无数条。但是有一条我觉得是千古不灭的。那就是他对中国农民的认识和感情。我已经记不清楚是什么年代,他老人家说过,在中国,农民的问题解决不了,什么问题都解决不了。看得出来,毛泽东是一位天才的哲学家,他正是用哲学的思维思考中国的过去和未来……
不是我想表白什么,说心里话,我一直深爱着脚下的土地。尽管这里经过千年的风雨冲刷,已经很难让人把他和生命的荣耀联系在一起。但是,就是脚下的这片土地却隐藏了世界上最顽强喝醉了不起的生命。这就是我们需要用哲学进行思考和总结的截点。
记得我在出版第一本书《悟》的时候,和我们这方很有名气的一位哲学教授进行交流。当时他告诉我,说读我的文字总是给人一种太过哲学的味道。不过生命和世界本来就是在一种哲学的流程中进行发展和繁衍。
说心里话,当时我没有听的很明白。不过我在出版第二本《觅》的时候,老教授非得执意要为我的书写序。盛情难却之下,我同意了。当老教授把他写的文字交给我的时候,我惊讶的发现,原来我的家乡竟然很哲学。
也许就是因为我喜欢哲学的缘故,也许就是老教授说的那样,在我的家乡真的都是用哲学构成了一切。难怪今天看我的家乡发生的变化,总是给人一种理性的思考,理性的享受。黄土地还就是黄土地,黄土地上孕育的生命本来就是含有黄土地的基因。
记得过去和一位没有来过陕西的朋友在网络上聊起家乡。他直言不讳,说听来过黄土地的人说,黄土地简直太落后了,在这里似乎人们感受的就是黄土地式的朦胧。在这里人们感受不到已经现代精神的愉悦。
当时我不知道该怎么回答朋友。因为朋友生活在沿海边上。那些地方我去过。如果用一种物质基础作为生命质量的衡量标准,朋友的话也许没有什么不对。特别是朋友说,黄土地上如今给人的感受就是一种沉重。可是生命是不需要沉重的。
朋友也许有朋友的感受;朋友也许有朋友的理由。但是作为这方土地养育了我的生命。我是没有理由按照朋友的思维去评说黄土地。是的,今天的黄土地也许没有大海带给生命的那种波澜壮阔。可是我想,生命的内涵恐怕不是永远处在一种喧嚣之中……
好像我在什么书本上读到过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我想,在中国传统古老的文化底蕴中,黄河文明似乎更能体现生命的原本特性。有时候我一个人静静地走在家乡没有人烟的地方。看到那些叫不上名字的野花野草,我就在想,生命到底是用什么在传承未来?是用喧闹?还是用基因?
很小时家乡的记忆现在已经完全模糊不清了。但当我戍边归来走进这片土地的时候,心中的希望很快就变成了一种冲动。我不相信,这方能孕育几千年的华夏文明的土地竟会如此的沉沦。
小时候我就听爸爸说,爷爷在上个世纪五十年初,也就是新中国刚刚成立的时候,创造了在黄土地上小麦亩产的全国纪录。因为这个,爷爷成了全国劳模。不过后来我问爷爷的时候,爷爷总是笑笑对我说,过去的事情了,现在那个亩产水平说出来都让人笑话。到底是多少,我到今天也不知道。不过我想,黄土地能养育一方生命,其中肯定有他的缘由。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中国的社会开始发生着一场裂变。在那场裂变中,身处黄土地腹地的家乡,也跟着时代进行着一场前所未有的革命。第一次让我感到惊讶的是,当时家乡的苹果一亩地收入创出万元。要知道,那个年代,我一年的薪水才刚刚千元。
当时的县委书记是个文化人。有一次他和我闲聊的时候说起这件事情。当时他说,对于黄土地的认识必须用哲学的思维来进行。因为这里就是一个哲学的天地。史前期的故乡曾经辉煌过。这里曾经养育过中华文明。黄帝仓颉,还有杜康,他们都曾经为黄土地留下了祖先之根。
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物极必反,物极升华。黄土地之所以可以息息不断,恐怕就是源于事物发展的这个规律。当年故乡的苹果也就仅限于农户家的后院栽植的一棵树。可是当人们发现黄土地居然钟爱好思维的人们,故乡突然间变成了苹果树的海洋。不到二十年的时间,零散的果树变成了五十多万亩。要知道,故乡的耕地面积也不过就是六十多万亩。
有人说这是上苍的恩惠,其实让我说,这是黄土地思维的一种必然。当年我读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时候,总是想不出来,为什么一块没有灵性的石头也会有辩证法。今天我才算明白了,其实辩证法就是生命宇宙空间的存在,它在被认识的时候已经是不以人的思想为转移的。
苹果能够眷恋黄土地,大概就是因为黄土地上的人们有了一种对黄土的哲学认识。记得当年有人提出家乡大力发展果业,为此我还跳起来反对。觉得家乡也就六十多万亩耕地,在这里要养活几十万人口。如果都种上苹果,大家吃什么呢?其实那个时候我已经是一位成熟的二元论者了。按说这样的低级的思维错误是不应该犯的。可是好多年我都没有转过这个弯。
直到有一天,我读到一则关于牛顿的故事,才豁然开朗。说牛顿养了两只猫,一大一小。为了能让猫进出方便,牛顿在门上开了两个洞,也是一大一小。他是想让大猫走大洞,小猫走小洞。按说这样的思维逻辑没有什么错误。可是后来他发现,两只猫总是同走那个大洞。于是他开始困惑了,觉得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