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乡土诗歌,精神家园的回归
6月30日,惠芳老师博客贴出《杨林
6月30日,惠芳老师博客贴出《杨林<春夏秋冬>诗歌研讨会提速》的博文,7月3日又贴出了博文《杨林长诗<春夏秋冬>研讨会实施方案(最新版)》,我虽未能参与,但透过文字便可感受到“两会”前主席们和诗友们轰轰烈烈筹备“两会”的热情与辛劳,于是,早已在心里断定这次“两会”一定会圆满成功。7月3日晚,我坐上回山西的火车,回去暂时不能上网,而心里却惦记着大会的进展。7月7日返回青岛,当天正是两会举办的时间,一到家马上打开网路,曙辉老师已经在微博上发出相关的图片,尽管很具朦胧美,但是,与会阵容的强大,现场气氛的热烈可见一斑。当晚新乡土诗派大家庭qq群里,诗友们现场精彩摄影继续传递着两会的热情。第二天,关于本次大型文化活动的报道铺天盖地而来。作为一个时刻关注新乡土诗歌的文字爱好者,我为杨林高兴,为新乡土诗歌而高兴!
正如陈惠芳(《湖南日报》科教卫新闻部主任、新乡土诗歌研究会主席)老师所言:杨林长诗《春夏秋冬》研讨会,不仅是杨林个人创作的一件大事,应该说是湖南诗歌界、中国诗歌界的一件大事,也是新乡土诗派的一件大事。以新乡土诗歌研究会成立与杨林《春夏秋冬》研讨会举办为标志,新乡土诗派已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在惠芳老师及其他诗友的博客,均看到了与会国内知名作家、诗人、编辑们的现场发言,我受益匪浅。
李霄明(《民族文学》副主编)先生在发言中提到“作为文化人,对文学要有一种敬畏。我们缺少宗教信仰,对文学都没有敬畏。我认为这很可悲。”我要说的是,新乡土诗歌的伟大复兴,让我们看到敬畏文学的大有人在。
在当今社会,金钱至上,物欲横流,但是新乡土诗派的诗友们却如此笃信诗歌,敬畏诗歌,大家“诗意的相逢,诗意的发疯”,这是一种精神家园的回归。我似乎看到了诗人杨罗先为了诗歌接力整晚呆在办公室内的情景,似乎看到惠芳老师为了新乡土诗歌废寝忘食的样子,似乎看到了曙辉老师去北京出差还不忘用手机关注诗歌接力的憨态,似乎看到杨林这个“零点”大诗人在夜里用诗歌撞击黎明的呐喊,似乎看到了有的诗友在公交上用手机写诗的情景……
对于杨林的诗歌,我很同意徐忠志(《文艺报》总编室主任)先生的看法:“有特有的气韵,语言也美,情感也真。”另中岛(著名诗人、《诗参考》主编)先生说:“来源于生活的诗人比其他人都有力量。杨林通过诗歌把田园生活民俗化、诗歌化、整体化,是生命的回归,是心灵的纯净。”也很好地诠释了杨林诗歌的内涵。
对我个人而言,杨林的诗歌总是会带给我一种创作的冲动,让我愿意跟随着他的牵引,开拓自己的诗路。在这里,深深地感谢杨林!
杨林(新乡土诗歌研究会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长沙市作家协会副主席)谈及自己诗歌创作的回归时说到:“80年代末从事诗歌创作以来,我也随着诗歌的兴衰、沉寂而跌宕、沉默,最近几年又重新回到诗歌,并逐步升温。这也缘于我从物质生活投向精神生活的选择,缘于我和陈惠芳兄弟高举复兴、发展新乡土诗歌的契机。《春夏秋冬》我构思了3年,却只用了10天一气呵成,是我回归传统、回归自然、回归精神的一次心灵之旅。”
其实我认为,不应该仅仅是杨林,整个新乡土诗歌研究会的成员,都应该回归自然,回归精神,抛却功利因素,纯净地写诗,守望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
最后深深地感谢一直以来支持我、厚爱我的诗人陈惠芳、黄曙辉,太阳雨(杨罗先)、杨林,感谢关注我的所有新乡土诗友,有了大家的无形鞭策,我的诗歌之路必将一路芬芳!再次深深地感谢各位!祝福新乡土诗歌的明天更加辉煌!
2012年7月15日晚于青岛
版权声明:本文由网通传奇jjj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读《丑陋的中国人》有感
下一篇:感伤郭敬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