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念的是哪门子经
现今所流传下来的僧门经籍,多是由唐朝和尚唐三藏(玄奘)及义净等人,经由古天竺国(古印度)贩运过来的,运的时间耗时久,翻译的时间更长,虽说和尚唐三藏(玄奘)后来因了此三藏(“藏”古代计量名词,其意相当于三马车,抑或三套系统经籍。)经文而得已被人冠名为“唐三藏”,却也是极极为功高劳苦的,古往今来的僧门当中,能够像唐三藏法师这般精谙梵文且文笔流畅优美地翻译佛经的人,仅此一人而已,而至于姚秦时的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则是另当别论,盖因其为古龟兹国人。
从前的翻译工作虽然只有唐三藏独自一个人,也是呕心沥血地工程浩荡。古代的翻译工作不好做,因从来没有人曾经如是地尝试过将完整地一个系统的佛教典籍翻译过来,译文亦也没有可资参考之用的词语及字眼,而古印度佛传的梵文及巴利文又极为艰深精奥,若不是深谙梵文及巴利文,精通经文本意的人,想是无能将之述成为汉字经文的。偏唐三藏那时久居天竺,所使用的文字境与唐朝的中原地带所使用的文字境有着莫大地方区别,此亦也是考据家们在做考证唐朝的文字及词语时所不应忽略之要点。如此翻译而成的佛经,于唐朝时的人们诵来,也仍是有着许多不明其意的语句,而那时的人们往往失之于察,大概的原因也可能是因为那时的唐朝,只唐三藏一人精擅古梵文及佛经要理罢了,而唐三藏那时所采用的意译及音译两相结合的翻译方式,于今日的翻译界,也仍然是沿袭的通用翻译手法。
可怜唐三藏只身到古天竺国游学数十载,“海归”之后所翻译成的佛经,原意本是为了匡正自南北朝以来,释家思想在中国混乱不堪的局面,虽是苦心营诣地树立了一座榜样,纠正了自释家思想传入中国以来的许多谬误及误解,却也是因了其文字境的使用有别于中原的文字境,真经“正解”是“正解”矣,能够深入其文字境而得知释家思想精髓者,历代以降的高僧们,也仅仅只是寥寥无几屈指可数。
唐朝时的人们尚且未能将唐三藏所转译过来的释家思想完全吃透,历代以降的僧门弟子们,随着年代的久远,经文也就愈发地显得神秘而不可辨其意了,当日的“真经正解”,到了今时今日,也就仅仅只是剩下这么地蛙声一片的诵经声了,僧门弟子们尚且未能明了经文本意,更何况是寻常的百姓人家,只将经文拿过手来当作“辟邪祛鬼神”之用而逛骗世人钱财罢了,九泉之下或者西天极乐的唐三藏若果于此时重又生日,也怕是只得喟然长叹而徒然了。
今日里的国人学者,能够于佛经上探究得释家思想一二的人,大概是没有的了,而识得古天竺的梵文及巴利文的佛学大家,除了前辈高人之外,几近绝迹。唐朝和尚翻译的经文尚且无人能够将之吃得通透,更何况是古印度的梵文及巴利文原经呢?英国的皇家教会所翻译的佛教典籍,据说是最为接近梵文原经的译作,因是完全按照经文古意而作意译而来的,或者可用于与唐三藏的译作互为参考也未可而知,只可惜咱们的魔童兄弟不谙英文,未能将之相互对印一番,只是奈何。现今将姚秦时的三藏法师鸠摩罗什的一篇译作《般若波罗蜜心经》按古文本意试译出来,此是最早经由古梵文及巴利文原意翻译而来的佛经,亦也是流传得最广的一篇经文,仅供众家兄弟参考之用:
那位能够为我们提供帮助的智慧者,他所有的智慧您也有我也有,既是属于您的,也是属于他和我的,他有着极为高深精妙的智慧,他一直都在帮助着人们,他知道这世间的种种苦难,所以愿意帮助人们,教我们用智慧来辨识这个世间并且付诸行动,您也可以像他那样子用智慧来帮助他人,智慧其实就是主宰一切的真理,每一个都摸不着看不到,每一个人都是生来就具备有智慧的。到了我们百年之后,我们的一切感觉及意识,都将会随着我们的死亡而消逝,到了那个时候,我们也就再也没有任何痛苦的感受,再也没有我们的意识的存在,没有我们不能够理解的一切,也没有我们不能够到达的彼岸,没有了生老病死,也没有许多悲苦交集的往事,凭借您坚定不移的信仰,请追随我们的智慧者的脚印,在经过无数的磨难之后,我们得以相聚此刻,我们再也不会害怕人世间的所有苦难,那么就让我们追随我们的智慧者,凭借我们坚定不移的内心的信仰,坚信我们都能够坚强地渡过这一辈子,在未来的许多年以后,或者我们还能够得以相聚,这是我们对您的信仰,也是我们对您的祝愿,伟大的智慧者,您是这个世间最有智慧的人,请让我们再次向您表达我们的敬意。
(原稿2004.12.29)
(完稿2005.1.10)
版权声明:本文由网通传奇jjj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读易明震先生诗词小记(代序)
下一篇:求证与答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