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帝王仁义之本孝
仁孝思想,也许是伴随华夏文明而生的,它的出现,比孔子儒学要早至少一千多年。公元前二十二世纪,尧帝时期,有名士许由解释过仁君之仁的内涵--爱人民,给人民利益,人民就会亲近你;不给人民利益的仁,不过是假仁
仁孝思想,也许是伴随华夏文明而生的,它的出现,比孔子儒学要早至少一千多年。公元前二十二世纪,尧帝时期,有名士许由解释过仁君之仁的内涵--爱人民,给人民利益,人民就会亲近你;不给人民利益的仁,不过是假仁而已,人民只会远离你,说的多精辟、透彻。尧帝非常欣赏许由,甚至于想把帝位让给他,吓得他直洗自己的耳朵。舜命苦,遇着个后娘,却老想置他于死地,然而舜总能躲过死劫。在明知后母总加害自己的情况下,舜依旧对后母特孝顺。这种大孝感动了尧帝,尧将帝位禅让给了舜。后来,舜帝又将帝位禅让给了禹。这就是“三皇五帝”之尧、舜的大仁、大孝。
一千多年后,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之际,秦国以法家思想灭六国、统一中原。不过好景不长,仅仅十九年,就被西汉所取代。起初,西汉信奉道家思想。到汉武帝独尊儒术始,儒家思想才正式成为统治阶级的正统思想。
我们民族讲究祭祀祖先、孝敬父母,从某种意义上说,孝其实是最基本的仁义,源于对根的感恩。试问,一个不知道敬畏祖先、不知道孝敬父母的人,会真心仁爱别人嘛!这也正是古代“举孝廉”的道理所在——一个对父母特孝顺的人,怎么可能对国家不尽忠了!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伟大,其中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他们继承并发扬光大了中华仁孝思想。儒家“三纲”指父子、夫妻、君臣;“五常”指仁、义、礼、智、信。夫妻之间讲忠,臣对君讲忠,子对父讲孝。所以常说忠孝不能两全,骂人会用不忠不孝。
历代帝王在谈论自个功绩时,喜欢提及尧舜,爱与尧舜比仁孝。仁义之君,必会颁布这样的法令--减、免农民税赋。夫农者,天下之本也!即便当下中国,“农业大国”这个现实,依然没变。因此,免农业税,是仁举。
战国时的魏国,在变法当中有这样一条措施:丰年统一收购粮食,等遇灾年,再将粮食投入市场,以稳定粮价、民心。看到这些,真感觉如醍醐灌顶般眼前一亮,我们现在的粮油储备政策,不就是这意思嘛!
所以我觉得,“勤政爱民”并非空喊口号,如果仔细去看国家政策,我们就会发现,政府的确是沿“仁政”这条路走的。
版权声明:本文由网通传奇jjj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