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救方言
方言在中国已经成为弱势语言这是不争的事实,可如果再加上行政干预,这只能加速方言的消亡。最近,《广电总局关于加强译制境外广播电视节目播出管理的通知》,要各级广播电视播出机构一律不得播出用地方方言译制的境外广播电视节目。正在播出的用地方方言译制的境外广播电视节目必须立即停播。
地方广播电视节目为什么不能用方言?当地人民群众喜欢收听收看方言节目,为什么不允许?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我们办一切事情,都要看人民群众喜欢不喜欢,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可为什么人民群众喜欢听方言的广播电视节目,就要一律不得播出呢?这与推广普通话并不矛盾呀,大部分节目,特别是中央台的节目,还是普通话呀。
方言,不仅是语言,它是中国地域文化的载体,是地域文明的土壤。文化的多样性以及它们之间的互动、激励和竞争,就是我们文明长盛不衰的内在机制。方言背后,蕴含着这种文化多样性的精髓。没有方言,就没有老舍的京味小说。没有方言,就没有百花齐放的地方戏,没有方言,就没有游子心中最美好的乡音,甚至可以说,没有方言,就没有灿烂的中华文明。
胡适在《<海上花列传>序》中说:“方言的文学所以可贵,正因为方言最能表现人的神理。古文里的人物是死人,通俗的白话固然远胜于古文,但终不如方言能表现说话的人的神情口气。古文里的人物是死人,通俗官话里的人物是做不自然的活人,方言土语里的人物是自然流露的人。”
胡适明确地把中国的语言分成三等,方言土语是最自然的语言。
我们现在读唐诗宋词,如果不懂方言,那么压韵的就会读成不压韵,比如杜牧的《山行》中第一句“远上寒山石径斜”,“斜”字就要按方言读音读成“xia”。
我们唱民歌,如果不用方言,那味道不知道要差多少,像大家熟悉的陕北民歌,还有我们江西山歌等等。
我觉得方言和普通话是互为依存的关系,方言不断为普通话注入新鲜血液,普通话也不断扩大方言的词汇量,相互之间谁也不能吃掉谁,普通话和方言可以永远并存下去,我们可以在方言区推广普通话,但我们千万不可以用行政命令禁止使用方言,我们的孩子现在有许多人已经不会说方言,再用行政命令推波助澜,只会让方言在我们这一代就消亡。救救方言!
版权声明:本文由网通传奇jjj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中国读者都是白眼狼
下一篇:让家长成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