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绿衣小虫
一九二四年九月十五日
鲁迅(摘自《鲁迅全集》第一卷《野草》“秋夜”)
我曾经写过的一首诗,不知怎么经友人的手,到了那位青年作曲家手里。他又通过同样的途径转告我:读了我的诗,他希望以那个主题创作一部钢琴奏鸣曲,为此很想同我叙谈叙谈。那时是七五年的冬天,天寒冷彻骨,并且整日阴沉沉的。
作曲家的房间并不宽敞,钢琴和床都挤在一间屋里,窗户在白天也蒙着深暖色的窗帘,书架上摆着一个贝多芬的石雕像,床上、桌上到处都散落着写满音符的五线谱。他瘦高的个子,头发直立,同我打了一个招呼,就靠在钢琴上低头不语,茶喝了一巡,这位作曲家仍是只管自顾自地冥想。我感到十分尴尬,怀疑起自己是否该来。
“您能谈谈当时您创作时的感受吗?”他终于说话了。
那首诗是我读了鲁迅的散文《秋夜》受了启发而创作的。当时正是酷热的夏天,晚上我到天安门广场纳凉,坐在纪念碑的石阶上,望着广场上蓝色的华灯和灯上乱撞的小虫,灵感一来就吟诵了出来。
作曲家把这记在了小本子上,然后就催我朗诵一遍。
“夜把那墨蓝的翅膀
最后遮掩了天穹
我在茅棚里把油灯燃亮
小小的火苗
冉冉跳跃
像栖着的金蝴蝶
静静煽着翅膀
我旋亮油灯
灯光如水
涨满茅棚
叮当叮当
绿衣的小虫
盘旋的飞蛾
一齐扑向这
小小的灯光
飞蛾盘飞着像灯光的卫星
扑煽着翅膀
诉说着衷肠
绿衣小虫
喘息地飞进灯罩
兴奋地在灯火上
化为炽烈的一瞬
呵,追求光明的勇士
世人不了解你
把你说成飞蛾扑火
自取灭亡
我了解你
为了光明,你不怕碰壁
为了光明你总是牺牲
但你从没恕言
唱着颂歌
号召百虫
追求光明的勇士
我要像你一样
用自己的一生
奔向光明
奔向光明!
作曲家闭着眼睛,侧耳听着我的朗诵,紧锁着眉头,膝头神经质地抖着,下颌一动一动的,像在牙齿间用力噙着什么。
听完之后,他拿出一盒火柴,把钢琴上的一个烛台点上,蜡泪凝结的烛头,发着金黄色的光,颤抖着,很令我有一种神秘的感觉。他许久地凝望着那微微颤抖的烛光,钢琴就悄悄地被弹响了。他的指头轻缓地在琴上抚动,低沉的琴声哀怨地唱着。好像是沉云和浓雾的早晨,凝霜的叶子在寒风中发抖,好像是冰雪复盖的小河,在残破的冰窟里,憋闷的鱼儿在喘息,的的地啄着水面,好像被冰雪压弯了枝条的小树,无力地摇晃着,想甩去身上的重负……他的手指越来越迟缓,越来越忧疑,琴声也越来越支离破碎,接着就没有声音了。他站了起来,转过身问:“我表达的乐思准确吗?”“太消沉了,应当是感奋地、颂歌似的。”他用力摇了摇头,丧气地说:“还是太缺少感受,再找个时间吧,我们互相推心置腹地聊聊。”
第二次的见面我们约好在附近的一家饭馆。北京的冬天一过七点,湛蓝的夜就算来了。在暖烘烘的饭馆里,要上半斤老白干,就着炒花生米,凉拌海蛰和牛肉条,真是挺有滋味的。为了推心置腹,我们频频举杯,一会儿我的一双眼睛就成了印象派了。阔大的玻璃窗外,汽车灯就像一只只金灿灿、红殷殷的大蜘蛛,伸着芒剌似的脚,溜过来,滑过去。蓝色的街灯把路边的枫树枝影子,印在饭馆的墙上,变成无数活动的黑色结子。我情趣盈然地看着周围的一切。忽然我发现在饭馆的火炉旁边坐着一个老人,他是我中学时的老师,使我吃惊的是他竟变得那么憔悴和苍老,裹着一件破旧的棉袄,用被寒冷冻得发僵的手,把两块干馒头从脏袄兜里掏出来,放在火炉上烤,这馒头又黄又硬,我注意到他的手,像枫树皮一样布满皱纹。他去开水壶里倒了一杯水,把干馒头浸在里边,然后费劲地咬着。
“你看什么?”作曲家问我。
“看那儿,我过去的一位老师。”
“啊,好可怜。”
“他是留洋回来的。”
“哪年?”
“解放初。”
这时饭馆里一个青年服务员从我的老师身边走过,故意用脚踢了一下椅子腿:“又来了,也不买东西,光在这占着椅子烤火。”听着那剌耳的话,我的老师一动不动,只是手指间的干馒头在开水里搅得更急了。
“他为什么落成这样?”作曲家又问
“他写过一部教育学,红卫兵说是为修正主义教育树碑立传。”
“喂!快点!快点!没看那么多人等着,这个老头。”这时那个服务员的叫声,使厅里所有人的目光都对准了那个方向。只见老年人看着那个青年人,眼睛闪着一种怜惜的光,就像他看见了,一个赤身裸体在人前行走,而不知羞耻的人一样。
作曲家霍地站了起来,三步并两步来到火炉旁,一把扶住了老人“老师!作曲家的声音哽咽了,老头抬起头,惊奇地辨认着。
“我们是您的学生,请您坐到我们那边去吧。”我们说着,不容分说,就把老头扶了过来。并叫了几位甜点和菜馐。面对这付情景,老人总是推让,半天也闹不明白。最后我们索性包了桌上的食品,送老人返回家里。
在一个大杂院的旮旯里,有一间小屋,除了床和一张小桌,屋里站不下三个人,可他的床底下,桌子上堆满了书籍,使得这屋子显得更狭窄了。原来老人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仍然坚持著书立说,他已写了近一百万字的教育学说史。秘密地他还有许多合作者,有的在图书馆,有的在大学学府,他们一直支援着老人的工作和生活,一谈起他的著作,老人就激动得滔滔不绝。我不禁暗暗钦佩。
“您不后悔吗?”突兀地作曲家打断了老人。
“后悔什么?”老人不解地反问。
“后悔从外边回到中国来。”老人一听,表情立即严峻起来。“为什么要后悔?我在国外或在中国都不是为了谋生。有人也许理解不了。”说着老人生气地坐到了桌旁,看了看时间,对我们说:“对不起,我的工作时间到了。”看着他用颤巍巍的手提着毛笔,我们只好告辞走出来。
自从那天以后,作曲家就经常到我那位老师家去。
一天,我接到作曲家的电话,告诉我:他的钢琴奏鸣曲已经完成,约我当晚
版权声明:本文由网通传奇jjj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