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帘风絮月西斜

一帘风絮月西斜

掩口卢胡散文2025-04-18 07:09:37
农历闰八月上旬的一天,我从太原出发,往东北方向走,去五台山。
五台山位于山西省五台县境内,方圆约300公里,因五峰如五根擎天大柱,拔地崛起,巍然矗立,峰顶平坦如台,故名五台,又因山上气候多寒,盛夏仍不知炎暑,故又别称清凉山。
车出太原,看到的是无边无际的大平原,玉米地一片连一片,看不到尽头。车到忻州地界,慢慢地我看到了山,那就是五台山。车从台外沿着盘山公路往上走,到了西台的山坳,便往山下走,去台内台怀镇。五台山五座台顶合围的地区,称为台内,其外围则称台外。五台山是中国四大佛教圣地之一,文殊菩萨的道场。五台山寺庙历史悠久,始建于汉明帝年间,唐代因“文殊信仰”的繁盛,寺院众多。清代,随着喇嘛教传入五台山,出现了各具特色的青、黄二庙。五台山在日本、印度、斯里兰卡、缅甸、尼泊尔等国享有盛名。五台山众多的佛寺都聚集在台怀镇。这里寺届林立,殿宇鳞次栉比。
我们到达台怀镇已是中午时分。台怀镇到处是宾馆饭店,游人如织,满街是摊贩,满街是小贩推销土特产的吆喝声。我们吃罢午饭去看菩萨顶。我们是从后山入到寺庙里的。相传文殊菩萨居住在山顶上,故名菩萨顶,亦称文殊寺。菩萨顶原来是青庙,初建于北魏,到清朝顺治年间,经过扩大重修改为黄庙,由喇嘛主持。寺院规模宏大,占地45亩,有殿堂房舍430余间,均为清代重建,琉璃瓦,青色砖,非常豪华,为五台山诸寺之首。寺内有康熙乾隆御碑各一块。乾隆御碑系一汉白玉四棱石柱,四面分别刻有汉、满、蒙、藏四种文字,象征着各民族的团结。走到山门,看见一座华丽的木牌楼,上悬“灵峰胜境”匾额,传说是康熙的御书。山门从上到下筑有108级台阶,据说是暗示山西旧属108个县,也有的说是象征人间有108种烦恼,香客只有把它统统踩在脚下,方能瞻仰菩萨真容。从山门往远处眺望,台怀镇尽收眼底,远山、寺庙、白塔、住户人家都淋浴在秋阳里。
我沿着108级台阶往下走,去塔院寺。塔院寺最著名的是大白塔,它是五台山的标志。大白塔基座呈八角形,南面正对着大慈延寿宝殿的后墙,有三个很浅的石洞,中间的那个石洞上刻着佛祖释迦牟尼的足迹图。据碑文解释,释迦牟尼去世前将脚形印在石上,对弟子阿难说:“我死后留此足迹以示众生,谁见足迹,瞻礼供奉,就能免罪消灾。”唐僧玄奘到西域取经,同时把佛足迹拓印带了回来。唐太宗敕文刻石上供奉于宗庙。到了明代,塔院寺修建大白塔,有云游僧人前来献佛足图,刻碑于此。大白塔塔高56.3米,比北京北海的白塔还高出20米,方形基座与圆形塔身互相搭配,造型优美,巍峨壮观。秋风吹来,大白塔上的风铃,叮叮当当发响,和着晨钟暮鼓声,和着诵经声在寺院里飘荡。
五台山既有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还有凄婉的爱情故事。
那天,经过一座寺院,导游跟我们说,早两年有一位女歌星在此出家。那年月,这位歌星唱的一首《青藏高原》到处风行,酒酣耳热有人唱,风清月白有人唱,灯火满台也有人唱。可是这位歌星因为一段失落的爱情,看破红尘,来到五台山出家,每日与青灯古佛相伴,与梵语梵音相伴。
“爱情”两个字好辛苦,王公贵胄犹如是,文人墨客犹如是,纭纭黔首纷纷黎民犹如是,天南地北犹如是。
在五台山的镇海寺还有一个清顺治帝五台山出家的传说,说的是清顺治帝与“秦淮八艳”之一的董小宛的一段缠绵凄婉的爱情故事。据传明末清初,一代名媛董小宛于江南沦陷后被清兵掳走,辗转进入顺治后宫。顺治帝为其才貌所倾倒,以皇妃之礼待之。然而,董小宛心念故国,情怀故人冒辟疆,誓死不从。后为顺治帝的真情所动,相约可有夫妻之名而不可有夫妻之实。后来,董小宛忧郁而死,顺治帝万念俱灰,出家五台山。
对于这个美丽的传说,是真是假,是虚是实,我无法考证,那是清史学家的事。但这个爱情故事表达了生死相许的情感,非常之美,感人至深。在镇海寺的后门有两棵古老的松树,许多男男女女在树上系着一根根红丝线一条条红绸带,用此来表达他们的期许,表达他们的爱。此情此景,不禁使人想起元朝词人元好问的《雁丘词》:“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女儿……”“问世间,情是何物?”不管在任何时代,不管在任何地方,天天都有痴情男女如是自问,如是询问。
在五台山的那天晚上,我住在忻州市宗教事务局的招待所里,秋风吹拂,掀起了薄薄的窗帘,看见窗外一钩新月挂在西边的天上,“一帘风絮月西斜。”我在五台山看到的是上弦的月,不是中秋节的圆月。

2006年12月14日作于南宁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