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祖母

我的祖母

赴死散文2025-04-28 19:48:20
祖母的音容、文化、精明、能干其印象一直铭刻在我的脑海,特别是老人家给我读四书五经、千家诗、三字经,给我讲三字经故事及其她在旧社会成长、经历、身世,至今久久不能忘怀:!奶奶出生于光绪卅一年(1905)乙
祖母的音容、文化、精明、能干其印象一直铭刻在我的脑海,特别是老人家给我读四书五经、千家诗、三字经,给我讲三字经故事及其她在旧社会成长、经历、身世,至今久久不能忘怀:!

奶奶出生于光绪卅一年(1905)乙巳7月13日,其娘家是本乡镇李塅村沙埚冲大户人家,有山、有田、有地、有房屋,有私塾、武术学堂,曾在自己家中学堂读过四书五经,还知道一点防身武术;奶奶年轻在娘家时,是大家闺秀,千斤碧玉,三寸金莲,虽饱读诗书,但无用武之地,有道是:“女子无才便是德”,在旧社会,女人再有文化,不能派上用场,但品德、名誉是极为重要;其婚姻也是讲究门当户对,祖父与祖母结合是曾祖公一手包办,(但我家祖上与祖母家祖上之家产差距很大,我们家只有田,有地,有山,有住房,是地方上过日子人家)。当时祖母几抬喜轿、几抬嫁妆、及浩浩荡荡迎亲队伍在我们何家杨柳屋周边,是很风光时尚的。

祖母是个很精明、聪慧的女人,会过日子,生活一帆风顺,加之有文化,对社会、对世故人情,想得开,看得破;曾用三百串钱买来本族何姓儿子;可怜,我亲生奶奶家,却一贫如洗,家徒四壁,唯有儿女六个,任选其中一个,祖母眼光独到,只选中间跳皮、好动,贪玩,可爱的小个子,也就是我的亲生父亲为养子。祖母解放前只守家业,不买田地,结老庚,交朋友,吃在口里,穿在身上,生活无忧。土改时期划成份按政策对照定为:下中农。

祖母、祖父从解放后,与自己养子一家一起过日子,不操心,但帮忙带子孙,五十年代当过大队妇联主任,也参加过生产队里劳动,60年代至70年代中期,生活较困难时,打草鞋,烧茶煮饭,苦度时光,当我小时候夏天乘凉、寒冬烤火,听祖母读之乎者也,我如云里雾里,不知所云,比如: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之?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子曰:有朋来自远方,不亦乐乎!——-,当我听不懂时,用白话文,用讲故事形式,讲给我听时,知道才有意思。

读高中时候,再听祖母读“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我翻出《四书集注》论语卷之九对照,一字不差。当祖母又读女儿经,教儿经,千家诗给我听时,及作对联最后个字应先仄后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我很感兴趣,记得有首李白的《黄鹤楼闻笛》“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至今记忆犹新,奶奶还详细给我讲这首诗的意境:“一为迁客去长沙”,就是用贾谊的不幸来比喻自身的遭遇,流露了无辜受害的愤懑,也含有自我辩白之意。但政治上的打击,并没使人忘怀国事。在流放途中,他不禁“西望长安”,这里有对往事的回忆,有对国运的关切和对朝廷的眷恋。然而,长安万里迢迢,对迁谪之人是多么遥远,多么隔膜啊!望而不见,不免感到惆怅。听到黄鹤楼上吹奏《梅花落》的笛声,感到格外凄凉,仿佛五月的江城落满了梅花。”以后爱好古典文学、唐诗,得益于祖母平时给我选读过四书五经,讲解唐诗之缘故。

祖母一生洁身自好,讲卫生,爱干净。特别是在晚年时,还讲究养生之道,她曾告诉我:“早上起床喝杯茶,便是神仙的爷,”记得小时候,家里煮饭、炒菜总是烧茅柴,草把;她早上起来煮饭,先烧半壶开水泡早茶,再煮饭。她老人家每天只吃早、中饭,晚上很少吃晚饭。每天早睡早起,几十年从不间断,有时一点小小毛病,自己搞点土方法吃,就见效。当我很小时候,身体有点不舒服时,总用自己银耳环,银手托泡开水给我喝,还用陈年墙壁土为我柔擦皮肤,止痒蛮管用。奶奶一生无牵无挂,无疾而终,享年92岁;这就是我的祖母。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