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鲃肺汤
《美食家》发表于1983年第一期《收获》,那年我15岁,读初中,功课很紧张,但每期收获上的小说还是必读,那时小说的来源是我的几个姐姐那里,她们喜看小说,常放在枕边,我偷偷的拿了看,又害怕被她们知道。故每当看完一篇就赶紧把书放回原处。待第二天姐姐出门去了,我再去拿了看。一本书看完要如此重复好多次,遇到篇幅长一点的,要分好几回才能看完。《美食家》大约有7万字,就看了好几天。
看《美食家》知道有那么一位资本家,以吃为人生第一要务,一生好吃,遍尝美食成家。在这篇小说里知道了有一种鱼叫鲃鱼。产自太湖,有擅长者将此调弄成一道名菜叫鲃肺汤,以木渎镇石家饭店的最为著名。鲃鱼是生长在太湖中的长十来公分的小鱼,是木渎镇石家饭店的十大名菜之一,也是苏州传统名菜。鲃肺汤原称斑肝汤,为太湖水域特产,状似河豚,背部青灰色且有斑点,又称“斑鱼”,受惊后腹部会鼓起如球,俗称泡泡鱼。鲃鱼最多十厘米左右,但头大,剥去外皮,鱼肉鲜美细嫩,尤其是取肝和身体两边的两块粒肉做汤,属佳肴。加鲜菇嫩笋火腿制成,非常鲜美,入口而化,列入《中国名菜谱》。据传因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在此吃饭而著名。乾隆皇帝误认为是鲃鱼肺做成,便叫鲃肺汤。其实鲃鱼无肺,但皇帝这样叫了,因此也就一直这样叫下来了。鲃鱼一般在入秋后桂花开放时到春节这段时间才能捕到,因此只有在这段时间才能吃到肥美鲃肺汤。国民党元老于佑任也曾为石家饭店题辞,其中就有“多谢石家鲃肺汤”。
我小时喜欢吃鱼,就记住了这道菜名。转眼二十年后,也就是2003年,和一朋友终于有机会去了向往中的木渎石家饭店。点的第一道菜就是慕名已久、垂涎已久的鲃肺汤。只见一只素朴洁白的瓷盆中有乳色清汤,上漂了淡淡一层乳色油晕,内中有山菇、鞭笋、火腿,只是不见肺片,但已浓香盈鼻。友人迫不急待一勺下去,急忙送至嘴边就呼呼咽下。我赶紧跟上也取勺舀汤,兜底捞寻,不见肺片,只留小拇指样一粉色块状,入口,轻嚼,鲜香肥滑,一下滑入喉中,再回味齿颊余香,其味极醇极厚。再从盆中细找,已不见。原来只是蚕豆瓣大小,25元一盆的鲃肺汤被我俩饕餮了。美味弥足珍贵,只能留下一丝遗憾,下次再补了。
及至隔年的秋天,桂花飘香时,又是和友人一起去双林小镇,拜访小镇上一位极有历史的老人,闲聊中得知老人与吃也是极有渊源,话题聊到时下正是鲃鱼肥美。于是我和友人邀老人一起去太湖吃湖鲜,这次为补上次之憾,一人叫了一碗鲃鱼,美美地享受珍贵的汤汁。哪知我当夜莫名高烧,发烧至39度,第二日又持续一天。朋友和老人安然无恙,不知何因,食了鲃鱼怎会如此。后来老人说我极有可能是误食了河豚,原来鲃鱼与河豚相似,有时捕鱼之人误捕,也就有人误食。哈,原来如此。幸好,没命丧九泉,只是一场高烧让我云里雾里水里火里一番。向住中的鲃肺汤,至今没有补上遗憾,不知以后去木渎时,能否上石家饭店好好地叫上二盆,吃个够呢!
鲃肺汤这一名菜因《美食家》深铭于心,也因一场高烧终生难忘。
版权声明:本文由网通传奇jjj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