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你的眼神里埋藏着许多我们看不到的苦难

孩子,你的眼神里埋藏着许多我们看不到的苦难

簪带散文2025-04-22 02:57:31
浅浅的白光笼罩着漫漶了疲惫的身躯
倔强的目光伸向远方
偶然闪烁出一丝忧郁的悲痛
你躲在岁月无法触及的角落等待
或是晨曦
或是容颜渐去
天际浮动的
是那颗准备放飞的心吗
布满尘埃的灵魂是否也渴望着一滴眼泪的洗礼
然后安静的躺着
像一个迷路的小孩找到了妈妈
安详的睡在生命的长河里
纵然哭泣
纵然不离不弃
———题记
2012年9月8日星期六,约好了几个热心助学的老师,我们在淅淅沥沥的雨点中加大了摩托车的油门,沿着弯弯曲曲的山村小道迫不及待的要飞向山的另一面,似乎那里有什么东西等待着我们,而且它等了很久很久……一路上的颠簸我们早已习惯,我静静的靠在摩托车后座,思绪万千:今年掌布乡在被资助的对象中有4个学生没能考取高中(但是她们的成绩都不差),韦世美同学因为父母和亲戚都不赞同她在继续复读,于是在这些“关爱”下她陪着他们打工去了;陈朝玉也一样在父母那些“器宇轩昂”的“重点轻女”的理由下,也打工去了;柏兴举很久没联系到他了,前几天才得知在中考前他家发生了火灾,现在也打工去了;罗海花父母年迈,并且父亲身体不好,弟弟年纪还小,家里劳动力就主要靠她和母亲,地里的农活从犁地到耕种,从收割到运输储藏她无所不知无所不做,中考落榜后在父亲的“嘱咐”下她办理了身份证准备南下打工以减轻家里的经济压力,但是她一直没走,找了很多理由和父亲周旋。现在这4个学生中就剩下罗海花还有来复读的希望和可能性了,所以我们这次的家访显得有些庄重和压抑。
由于雨势渐大,我们在一颗老核桃树下躲了近半个小时的雨,终于在午时一刻到达罗海花的家。那座似曾相识的木屋呆呆的屹立在半山腰上,穿过矮矮的栅栏才看到木屋的大门。得知我们要来,学生已经备好了午餐等我们,比较有动员家长经验的陆老师(多年的老校长)和史老师(9年的班主任经历)在和家长交流。而我则本能似的拿着相机抓拍我们所需要的图片,在她家的过道里我发现了一种类似草药的植物,大部分都以已经晒干。得知这些草药是罗海花和母亲去山上踩来的,按照程序晒干后会有一些小商贩来收购,能卖到一些小钱,再联系到她一直没去打工的理由和对求学的执,着我眼眶湿润了,就那么固执。
我拍了一些照片,静静的坐在一旁听老校长讲话。为了能给罗海花坚持下去的信心,我拨通了婉平姐的电话,希望婉平姐能给这颗在求学路上遇到困难但又十分倔强的心带来点什么。20分钟后,通话结束了,只有她和她知道她们的鼓励话语有多么的坚决。而我们也和家长达成了“协议”:不再逼着罗海花去打工了,如果她能读下去,就算把家里的马卖了供她读书也愿意(这是她父亲的原话)。由于周一是教师节要放假一天,所以周二罗海花就能回到学校。喝了一些茶水也吃了他们精心准备的一些午餐又再三强调了我们的“约定”,看到雨停了,我们按计划要离开。她和她的家人来送我们,离开的那一瞬间她眼神里的悲喜交加被我镜头抓到了,然而我却感觉我那一刻是无助的也是痛苦的,这种痛苦充满了自责。
有时我会假象,若我不是老师,我也不认识公益组的“助学人”们,那么此刻我在哪又干什么,无忧无虑的活着?还是漫无目的的工作?但每一次我都能在假想中得到快乐和满足。对,存在即是合理。这是客观的现实也是我所向往的结果。
离开罗海花的家,我们又是在颠簸的山路上飞奔起来。虽然没有迪吧里妖艳的音乐,更没有动感的节拍与我们应和,然而我们的舞蹈却叫“人车共舞”,轰鸣的摩托车油门在扬起的粉尘里奏出了一曲曲乐章,心存感恩的人在泥泞的路上开出一朵朵立体的“山花”。我们的目的地是王永荣家(今年中考633分全乡第一),路经罗韵家(今年考取贵州大学)就顺路去看看一下,结果没遇到她,大学开学了她报到去了。在她家随意的拍摄中几个小孩的衣服吸引了我,让开车出来这么远距离的我有了找到家的感觉,不为别的,只因孩子们的衣服是这个夏天公益组送过来的,我具体落实了这个项目的工作。远处的梯田天接着白云,近处的老松柏老老实实的守着这里的一切,在孩子们嬉戏打闹的声音中还有林里传来几声鸟叫……与世隔绝的隐士的田园生活就是这样的吧。
在老校长的带领下,我们的“车队”宛如电视里的“敌后武工队”般飘零的穿梭在密林与山涧之间,云贵高原的皱纹被我们力量踏平了,云贵高原的灵魂也深深的被远在天涯海角的每一位助学人的真诚感动了,奉献、感恩,我们在路上。
再次来到王永荣家里,而他远在离这里80公里之外的县城读书,感觉时间流逝,他长大了很多。这里的人家不多,也就10来户,基本上家家都是超生户,除了王永荣以外还有一些学生也都在读书,所以我们每一次来都要全部到访,给学生各家长一些鼓励。尤其是在读小学的孩子,他们要到村小(田坝小学)去上学,所以每天5点半就要离开家,然后结伴步行1个多小时,值得赞许的是这个村寨的学生上学从未迟到过。这里的家长都比较热情,老师在谁家,那么全寨的人都会来陪伴。傍晚时分家长带领我们体会野外生活,蜂窝和鱿鱼我们都参与了抓捕行动,由于抓野猪危险性较大,家长偷偷的在夜里出门了……最后我们的野味大餐样样齐全(蜂拥+野猪肉+鱿鱼+米饭+米酒)
天亮了,我们还陶醉在暖和的草甸床上,米酒的热情喂饱了我们疲惫的细胞。不到10岁的王波(从小声音沙哑,几乎吐字很难辨认,但学习很用功,家庭经济困难,一直没钱到医院检查,在加上今年哥哥王永荣有考上高中,家庭负担更重了)牵着马上山劳动去了,他的背影惊醒了我的镜头……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