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三届”——难忘我们的中学时光
在同学们的聚会时,从大家的谈论中,当年学校时的一切一切时不时地涌上思维的隧道,我常常想把它记叙下来,输入历史的档案,供后来者闲暇时翻阅。由于偏安一隅,难免有一管之见,但凡有相同经历的人,我想读后一定会感同身受。
历史是由一个一个的人去写成的。昨天的故事是今天的历史,今天的是非成败将成为明天的历史。永恒的只有这用笔记下的曾发生的一切。因为文字可以帮历史恢复记忆。
“小三届”史话
我们是在“长江滚滚向东方,葵花多多像太阳,满怀豪情迎九大……”的歌声中,踏进中学大门的。“文化革命”三年,一切弃之若履,一切都在变化,一切都要变革,社会上堆积了大量的失学少年、毕业学生、失业青年。在“团结起来,争取更大的胜利”指引下,后者打起背包,扛起用具,奔赴农村,前者合二为一,统统收进学校。一个不大的县城里,汇集了三届高小毕业学生,这才有了六六、六七、六八级的“小三届”之说。当时按上边要求,县一级要办大学,公社要设中学,村村要有小学,为此,我们的这所社办学校取了个时髦的名字叫“决镇五、七中学”。六六、六七届合为一级,六八届单成一级,全部按军队编制成连、排(年级、班级)。没有校舍,就借用小学教室,轮流上课;教师不足,就在原高中、初级师范生中选荐;教材就是时事政治、报刊文章。以至于我们的小学老师也跟着升进了中学。大乱之中尚未进入大治,学校也在闹哄哄中开始了“复课闹革命”。
为体现教育必须与三大革命实践相结合的精神,政治课学习“两报一刊”;语文课讲的是“马列主义的大字报”;物理课则是“三机一泵”;化学课变成了“碳酸氢氨”;英语课还好,学的“chinaandwokes”至今还能用得着;生物课就是“良种繁育”。于是,在每一项最新最高指示传达后,校方都要组织学生上街游行,显示当局的革命坚决性。农忙季节,还要让学生到乡村参加“三夏”、“三秋”的劳动,感受“粒粒皆辛苦”的艰难与不易。平时上课,也要到农机厂、化肥厂去理论联系实际。最让人难忘的是,1969年9月,《人民日报》发表本县一位基层农村干部“一心为革命,一心为人民”的长篇通讯,我们又打上红旗,排着长队,顶着星星步行一百多里翻山越岭到现场参观学习……
我们所在的县,当年在全省乃至全国也是声名显赫的,虽然有点像“驴屎蛋外面光”。地里出产有“苹果、棉花、大枣”三大宝;文革风暴初起,就率先在全国办起“毛泽东思想宣传站”;革命委员会成立后,又杜撰了个“精兵简政”经验在全国叫响,据说伟大领袖还亲笔写了编者按。时势造英雄,时代出英才,至于是真狗熊还是假英雄,因为后来才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这实践当时是无法验证的,也无人敢去鉴定真理和谬误的区别。但凡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人,我想当时都一定处在迷蒙之中,对国家发生的一切、对身边发生的一切,只有狂热和冲动,那是无法用现在人的思维去度量、权衡的。多数人都认准了一个理,听党话,跟党走不会错,紧密团结在以毛主席为首的党中央周围是大势所趋,所有逆历史潮流而动的人都注定要身败名裂的。这与今天倡导的“与时俱进”异曲同工,一个道理。因为至今党章还规定着“下级服从上级,个人服从组织,全党服从中央”,任何人莫能置身度外,无论左派、右派,激进派、保守派。过去的吹牛仅限于文字游戏、纸上谈兵,尚未达到劳民伤财的地步。现在的谎言造的离谱离奇。为了骗钱,可以把“雷锋”请出来去卖粮领赏,为了升官,可以修半个水池,插上一截钢管充当水利工程去邀功请赏。试想,这与秦时的赵高“指鹿为马”不是半斤八两吗?相比之下,犹如小巫见大巫。
终有曲终人散时。六六、六七届合编的一连同学们,初中仅读了一年就天各一方,一部分继续上高中,一部分下乡去插队,只有极少数人应征入伍或招工进厂,农村学生就回家当回乡青年啦。即或上了高中的,两年后也只能走上同一条路。六八届的同学稍好一些,初、高中读了四年,至于学了多少东西,只有自己心里最清楚。七二年元月,文革后首届高中生就享受到了下乡和回乡的待遇。七三年元月,六八届学业期满,其命运大同小异,只不过插队的地方条件略好于前两届的同学。
断档的“一中”
在懵懵懂懂中,我们经历了一次次教育体制的改革:学校开学的时候,打的是“决镇五、七中学”的牌子,先是挤在小学上课;半年后,公社腾出办公场所,这才有了能称为学校的地方,十多个班级挤在“老公社”院内,成天闹哄哄地。在狭窄的院内,在阴暗的犹如庙宇的课堂里正式开始了我们的初中学习。那时间,学生们受社会影响,把许多不良习气带进了校园。打架,并非真的斗殴,只不过总有人爱以强凌弱,拿老实软弱的同学开涮取乐。正上课时有人就敢溜出去玩耍。与老师辩论是非,“造反”的声调不减,使得老师心有余悸不敢放手去教,学生中也少有人敢潜心去学。不是批“读书无用”,就是批“师道尊严”,或者批“学而优则仕”。说是有了学校,但那连幼儿园的环境也不如。学校还是那所学校,教师还是那些教师,水平并未提升,教学质量更是不敢苟同,唯有“天天读”却是雷打不动,除了每天要祝愿伟大领袖万寿无疆外,还要敬祝写进党章里的“接班人”身体永远健康!
学校的领导班子也随着社会权利机构的变动而更迭,乱纷纷你唱罢来他登场,谁也不能左右自己的命运。部队终于将驻军从原一中校址撤走了一部分,七0年初,学校搬进了“灵一中”,领导也作了调整。昔日一中政治教师雷润有走上会堂讲台。他往台上一站,两只近视镜片后透出一双犀利的眼睛,很具威慑力。雷润有老师文革中因紧跟形势,对旧
版权声明:本文由网通传奇jjj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一路欢歌:重回河北游记(1)
下一篇:青春圆舞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