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读书,不求甚解
那么他在文中说“不求甚解”,到底是什么用意?关于这个问题,历来众说纷纭。“读书只领会精神,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多花工夫”是一般人对它的理解;还有人认为“是说读书不要穿凿附会”;钱锺书在《管锥编》里作了很详细的分析——“好读书,不求甚解”,所谓“甚”者,一穿凿附会即失其本旨耳。“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若不求“解”,则“义”之“析”何为乎?窃谓陶之“不求甚解”如杜甫《漫成》之“读书难字过”也;又如杜甫《春日怀李白》之“重与细论文”也。培根论读书云:“书有只可染指者,有宜囫囵吞者,亦有须咀嚼而消纳者”,即谓有不必求甚解者,有须细析者。《二程遗书》卷六《二先生语》:“凡看书各有门径。《诗》、《易》、《春秋》不可逐句看,《尚书》、《论语》可以逐句看”;《朱子语类》卷一九:“《论语》要冷看,《孟子》要热读”;亦犹陶潜既言“不求甚解”而复言“疑义与析”也。
以上几种理解犯了同一个错误,他们都把“不求甚解”看作陶渊明读书时所持的态度,当成了他读书的一种方法。其实,陶渊明只是在讲述自己对读书的态度(与读书时所持的态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是在说自己不是为了“求甚解”而“好读书”。
“言不孤立,托境方生”。为了更好地理解陶渊明“不求甚解”的用意,我们来看看《五柳先生传》都说了些什么:“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读过这篇文章,我们可以知道:陶渊明写此文是要塑造一个“不慕荣利、恣情随意、忘怀得失”的隐士形象,那么他不可能在里面谈“读书方法”这样技术性的、与文章主旨无关的话题。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读书”是他的爱好,之所以“好读书”,不是要“达到什么目的(求甚解)”,不带任何功利的性质(这也进一步表现了他前文所说“不慕荣利”的性格特点),纯粹是为了精神享受。所以,接下来他才会说:“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只有不抱着功利的目的去读书,才可能为了一点点“会意”而“欣然忘食”呵。
前人没有结合一整篇文章去体会陶渊明说“不求甚解”的用意,必然导致误读。我之所以能别有会心,是因为“不求甚解”也正是我对读书的态度;而真正理解了陶渊明要表达的意思,也曾让我“欣然忘食”呵!
聊备一说。
版权声明:本文由网通传奇jjj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也说南京代表团在日本的遭遇
下一篇:读上下五千年(四)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