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佛性点燃心灯

用佛性点燃心灯

缦缯杂文2025-04-29 09:03:33
废名在《竹林的故事》里,将一个很高的人格境界渗透进了一组组素淡的风景画面,诉说着作者对生命的独特体悟:一个极超脱的精神世界。在废名的眼里,死亡不是否定情之生命,而是以对人生的超越来达到涅磐之境,在涅磐
废名在《竹林的故事》里,将一个很高的人格境界渗透进了一组组素淡的风景画面,诉说着作者对生命的独特体悟:一个极超脱的精神世界。在废名的眼里,死亡不是否定情之生命,而是以对人生的超越来达到涅磐之境,在涅磐的境界里,生命将永恒地流动着。在“竹林的世界”里,人们通过感性去“领悟”精神本体,使之心灵化和意境化,从而寻找生命的真谛。佛性是他借助于进行自我解脱的方式,只要获得了佛性,人们就可以超脱世俗烦恼,在顿悟中成佛。

一、自然之性:人格美统一于自然之中
《竹林的故事》向我们展现了一幅反璞归真的自然画面:“出城一条河,过河西走,坝脚下有一簇竹林,竹林里露出一重茅屋,茅屋两边都是菜园”,在这样一个似乎不食人间烟火的风景里,竹林、茅舍、流水、菜园,这一系列景致,读来宛如离世,一切变得澄澈而透明,营造了一个超尘脱俗的宛如诗一般的意境。
在竹林这片诗的境界里,人们拥有着淳朴的人性,而人性出自于自然:“老程老像乘着划船一般站在上面把摇网朝水里兜来兜去;倘若兜着了,那就不移地的转过身倒在挖就了的荡里”,细细品味,我们仿佛看到了陶渊明笔下的那个世外桃源意境:“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这样的“质性自然”的理想社会是一个田园,在这个田园里,陶渊明享受着“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乐趣,也正是这片田园,寄托了陶渊明乌托邦的理想。在废名的眼中,竹林正是这样一个在物欲横流的现实世界外的世外桃源,而在这片世外桃源里,竹林的盈盈丰采造就了老程的淳朴自然的人性,他成了竹林中的一个“素心人”,在生活中与自然亲和地溶为一体,在这片纯真的自然里,寄托了他朴素的人性。
而竹林并不是静穆的、无生命的,而是如同人一样,具有鲜活的生命,因为人性激活了竹林,竹林也便成了拥有人的品格的自然。在这里,人格并没有随之失落,相反的,超脱的情感溶进了这个境界,由此,真善美达到了统一。人们仿佛在纷纷俗世之外见到了一幅展现自然之和的美丽画卷,人们在这和谐的画面中,感受着生活的泪水与欢乐,在静穆的心境中回味人生的酸甜苦辣,竹林净化了人们的思想,人们的情感也受到了升华,最终飞腾于一片审美的意境里,在竹林里,凸现出自己生命的心灵之善。
借着这片竹林,废名吟唱出一曲怀旧的牧歌式的抒情曲,曲风平淡冲和,后来的沈从文和汪曾祺延续了这种曲风:凝聚而成飘逸的风格,与自然亲和而成一体。废名以诗化的语言将人格与艺术溶合成一体,优美的意境和淳朴的人物将人格与自然水乳交融,在弥漫着禅意的世界中凸现了平凡人物美丽的心灵。
正是在一组组素淡的风景画面里,渗透进了一个很高的人格境界:极超脱的精神世界。看似平淡的生活画面中,诉说着作者对生命的独特体悟,蕴藏着作者深刻的情感。在从容淡泊中显现禅悟般的精神价值,最终使禅宗与人生思考汇而为一。
在竹林的世界里,我们嗅到了一股浓浓的田园牧歌式的乡土气息,体悟到了一种深刻的佛禅意境:在孤寂中,逃避现实寻求自我。在禅风道骨的虚静世界里,作者把禅意之美与人情之美溶合在脱俗的意境、平淡的语言和散文化的结构中。在这喧闹的寂静中,平淡隐逸的诗境将小说的灵魂与禅宗相溶合,诗禅就此溶合而成,竹林也就此被看空。
把竹林看空的结果是使竹林心象化,在其中体悟生命,因此,人格美在自然中获得了提升,真善美统一于自然之和里。借竹林的世界,废名展现了一个由“现实”与“梦幻”编织而成的诗一般的牧歌世界。

二、美学品格:涅磐之后爱的延续
即使是在这样一片充满诗意的竹林世界里,人们依然无法逃避死亡。死亡是人类无法闯过的一关。死亡代表了对生命的否定吗?废名以竹林中的生活场景来回答了这个问题。在《竹林的故事》中,废名借“土堆”和“竹竿”含蓄地传达了老程之死:“绿团团的坡上,从此不见了老程的踪迹。”“这只要看竹林的那边河坝倾斜成一块平坦的上面,高耸着一个不毛的同教书先生(自然不是我们的先生)用的戒方一般模样的土堆,堆前竖着三四根只有杪梢还没有斩去的枝丫吊着被雨粘住的纸幡残片的竹竿,就可以知道是什么意义。”死亡原本是悲痛的,但废名却以平淡的笔调将死亡带来的悲痛化解在了那一片翠绿的竹林里:“老程的死却正相反,一天比一天淡漠起来”,“三姑娘才走到竹林那边,知道这里睡的是爸爸。到后来青草铺平了一切,连曾经有个爸爸这件事实几乎也没有了。”
这样的口气令人感受不到死亡的哀痛,因为老程虽然去世了,但生命却在女儿三姑娘身上得到了延续。就这样,死亡以生命的否定形式获得了肯定:“家事的兴旺,正如这片小天地,春天来了,林里的竹子园里的菜,都一天一天的绿得可爱。”
在废名的眼里,老程的死不是否定自然之造化,更不是否定情之生命,而是以对人生的超越以达到涅磐之境,在涅磐的境界里,生命永恒地流动着,这是一种高度智慧的生存境界,没有情感和欲望,因此,涅磐不是对生命的否定,它是人格的本质,也是人的最真实的本质。这片诗化的竹林表达了人们对生命感伤的体验,而平凡的人们的生活乐趣正在于对感伤的超越。在宽广的竹林世界中,原本赋予竹林生命意义的人,最终在竹林中觉悟。涅磐使生命力达到了永恒,正如尼采所说的:“个体毁灭,生命力不朽。”
这种对于生命涅磐的体悟,使三个禅宗的美学品格获得了凸显。
第一个美学品格:自然的心相化。竹林显示了某种心境,被赋予了宗教领悟的意义和人与自然的融溶关系,自然被心境化了。废名以质朴隽永的的风格,在象征着静穆的竹林中寄托了自己对美好梦想的追求,在独特审美境界里,表达了废名对生命哲学的领悟和文学理想寂寞心理。竹林显现了平凡人们美好的人格。爱与憎,孤独和寂寞在竹林中达到了和谐,欲望与忧郁也化解在那一片竹林里,让人感到宁静而美好。在平淡却有味的生活中,三姑娘以她的善良聪颖的美好心灵来净化不洁的世界。
第二个美学品格:以主观的心将自然现象组合。在竹林里,茅舍、菜园、竹林,景物的幽静之美与三姑娘的心灵之美相映成趣,互相映照,不论是三姑娘小时候在父亲身边“低声的歌唱”,还是长大后的“活泼泼的肩上一担菜”,竹林生活的美的将三姑娘的美包含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