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死亡与文字
之前看过一首诗歌里面有这样一句话:只有死亡/才是真正的活着。那或许是一种消极的想法。但是死亡来临的时候一切都停滞了,该永恒的永恒了,该湮灭的也会湮灭掉。
克丽斯特?查谢特用泪水掺杂着墨水写下了《我们在天堂重逢》这本书,本就是一种伟大,更别提她在文字中流露出的那种不一般的母爱更让人感动。她写完这本书的时候不假犹豫地落下了自己女儿伊莎贝尔?查谢特的名字。她的女儿也是这本书的主人公。都是关于伊莎贝尔从患病到死亡的一个过程以及这个过程中的值得铭记的一些人一些事。一本小小的册子里面十多万字里有不少的内容都是伊莎贝尔的日记以及她和别人的通信。这些真是的文字中不仅流露了她在濒死时候的坚强和知道自己没有挣扎的余地的时候决定安乐死的坚决。死亡也就是那么一回事。只要自己在有限的时间里面“快乐”的和家人呆在一起就足够了。
“作者不是一个作家,只是一个母亲,也许这正是本书的一个优点,用拉家常一样朴素的笔触来叙述一个悲伤的家庭故事,自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正如这本书的序言中说的一样,真是的再现才最是感人。那种看透生死绝对不掺杂一点的杂质。像这样用死亡来阐述生命的文字或许才能真的解析什么才是活着。活着就要那么一种勇气,那么一份稚气,那么一丝骨气。
周国平先生在序言中还说道,“我们平凡生活中的一切真实的悲剧都仍然是平凡生活的组成部分,平凡性是它们的本质,诗意的美化必然导致歪曲”。所以真实的描述死亡才能把活的欲望刻画得那么深刻,那么感人。
像这样的书现在也越来越多了。因为大家都知道生活中其实无处没有这样的故事发生。而这样的故事于人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来说,无疑是一种力量,一种促人冷静地去看待自己的生活的力量。
前几年出版的一本说是感动世界的“死亡日记”也是同样的情况。那本书叫做《我的脑中有个洞:一个英国记者的网络日志》。说的是关于BBC的一名记者伊万?诺伯(IvanNoble)从癌症到死亡的故事。从某种角度上说,这本书和《我们在天堂重逢》一样,都用真实的记录语调来述说生与死的问题。
写下这本感人的著作的作者伊万和克丽斯特一样,都不是专职的作家。但是他们却用文字换取了人们的眼泪,就因为那种真实,那种在死亡靠近自己或自己最亲近的人的时候,自己该怎么去面对噩耗。
伊万起初的在BBC上写下自己的医院诊疗日记的时候也只是想记载下自己在最后的路程中走下的每一步。但是死亡这恶魔就像魔王撒旦一样,都是人们说厌恶的,所以人们对他贴出来的日志而深感关切,并表达了他们作为一个对死亡恐惧的人对伊万来说是陌生的人的祝福于关怀。
这就是真是的力量。这就是死亡在人们心中的影响。
在中国来看,海子是一个描绘死亡描绘得自己的生命都融进了文字当中去。山海关的那一场血洒鸣笛,让世人永远记住了他。《死亡之诗》那一组诗也算是很朴实地表达了一些很真实的内容在里面,或许与死亡本身无关,但是可以肯定他那双关注土地的眼睛里从来没有离开过麦子和麦地里的少女。
但是诗人的死以及那些与死相关的文字显得有些生硬的高傲,太与世无争了,甚至有点不食人间烟火了。最真是最感人的还要那些从朴实本身显露出的真实,与死亡相抗衡的决绝。
《我们在天堂重逢》这样的书的存在价值要远大于一些小说。就因为它的真实。真实才是感人的源泉。于伊莎贝拉来说安乐死不失为一种活着的一种方式,伊万呢在死亡之前还可以感受婚姻与家庭的感觉就是最大的幸福吧。
《生命守记》和《穿越死亡》这两本亲历死亡丛书都是关于死亡的记忆。在经历了死亡的折磨之后,活着的活着在劫难中永生的都是最感人的。无论是正视死神,从容地、有尊严地去死;还是顽强抗争,彻底康复,更乐观、更充实地去活都是一种态度。而在这种时候将死之人与仍然要在人间承受死者带来的痛苦的人之间的交流都是非常有价值的。因为那些东西在超越生死的关键时刻才最是真实。在这个时候的精神交流都是神赋予的情感总结。
这样的书现在也有增多的趋势,因为人们都关注生命。活着便是一种美好。
然而死,也并不是让人懦弱的力量,反而可以让一切都真实起来。
“我早就知道无论我活多久,这种事情还是一定会发生。”当你看到大文豪萧伯纳的墓志铭的时候又会是怎么看待生死的呢?而大作家海明威的墓碑上也坦然地写下“恕我不起来了”的字样。可见,他们都是坦然地去面对生死的。那种坦然也是真实得让人感动。
托马斯?林奇作为殡葬人的诗人站在“生者和曾经生活过的死者”之间坚持“带着惊讶,带着畏惧,带着平静”的心态去理解死对于生命的意义。他这种对已故的父母,对活着的子女的敬礼的淡然就是一种永生。
也许我们有朝一日也会在天堂遇见那些我们一直敬佩的往生者。因为他们就不曾死去。
版权声明:本文由网通传奇jjj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