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人还是对事

对人还是对事

喷沫杂文2025-11-28 20:19:41
人们处理事情,有两种不同态度,一种是对人不对事,一种是对事不对人。前者以自我为核心,以自我利益为准则,以自己的好恶情感为转移,不要是非善恶。他们不管客观实际如何,总是为了自己利益,尽力投机取巧,歪曲事实,阿谀奉承,以求得对他有利的人的欢心。他们处理问题,只看是否对已有利,是否对于他有利的人有利。他们不顾事实,只是如何乎合上述有利,就如何去办。他们不管事情的真假,更不问是非曲直,善恶忠奸,只要乎合自己需要,就按自己需要去作,去说。他们的原则是:有奶便是娘。第二种处世态度,以客观实际为对人对事的出发点。他们以客观事实为依据,以社会是非为准绳,说一就一,说二就二,总是照实所说。他们不会因害怕别人危害自己,或者因事情发生的当事人于已有恩或有仇,就胡乱改变事实真象。在直述事实中,他们会因客观公正,会损害一些自私自利人的利益,就常常遭受这些人的咒骂和仇恨。他们还会遭社会中许多非议,因为他们照实所说,若是事实中指责了亲属,就会被骂作六亲不认;指责朋友,就成为不懂交情;指责上司,就成为攻击领导;指责恩人,就为恩将仇报;若是指责了仇人,就被订为趁机报复。相反,若在事实中,说了亲属,朋友,上司,恩人的好话,就会被人视作有意褊袒,或者阿谀奉承。如此,本是公正无私的照实所说,在歪曲的环境里,也会被人变成不真实的东西,所以,世上要作到对事不对人,就十分困难。
园滑投机者,不实事求是,有十分合理的借口,那就是“识事务者为俊杰。”这句话的合理性,恰恰符合对事不对人的原则。这句话教导人们随历史的发展而发展,随历史的变化而不断改变自己。然而,在君主专制时代,这句话又成为某些出卖灵魂,叛变投降者的辩护词。有些人不分是非善恶,为自己的利益,不惜叛变,投靠敌人,出卖灵魂,却胡说什么“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仕”。他们这样,就把自己为自我利益才去投降的对人不对事的原则,说成了为了追求光明才去投降的对事不对人的原则。这是因为,专制时代,君王是国家象征,有个别君王,在某些事上代表人民利益,是光明的象征。这样,投向这些君王,就是弃暗投明,这是符合对事不对人的原则的,这就是识事务者为俊杰的合理依据。不过,许多人的投降叛变,却不是为弃暗投明,而却是为了自己的官职,地位,为了自己的利益。他们说此话,只是把这二者有意混淆起来,以掩盖他们投降叛变的嘴脸而已。
历史上,虽然没有分析上述语言的两面性,但是历史是非仍然十分清楚。韩信背弃项羽去投刘邦,李密投唐,都没有遭受过遣责。而洪承畴降清,石敬塘当儿皇帝,秦桧害岳飞,都留下了千古骂名。岳飞、屈原、文天祥、史可法表面都是忠于君王,然而,他们的忠君与刘瑾、高俅、严嵩、李林甫、杨国忠、和坤等的忠君是炯然不同的。前面一些人,忠于国家、人民,后面一些人,只是维护君王的私利,以讨君王欢心,求得自己私利而已。正因为如此,前者流芳千古,后者则遭到万世骂名。这就是说,历史还是较为公正的。历史虽然没有公开提倡对事不对人,但是,却以完全为公的公事,和以君王私利为私的私事,将善恶得以区分,将人物好坏予以辨别。这样清官包拯、海瑞才受人爱戴,史记才成秉笔直书的典范。
历史要求对事不对人,社会生活却多是对人不对事。这是为什么?这是天下为私的结果。几千年来,中国的社会,是以皇权为核心的社会。皇帝的喜怒哀乐,成了国家法律的依据,皇帝的好恶,成了国家用人的基础,皇帝的话,成了金口玉言,皇帝的言行无论正确与不正确,都得惟命是从,整个国家,完全系在一人身上。国家的是非标准,不是客观实际,却是以皇帝的是非为是非。整个国家,只对皇帝一人负责,完全是对人不对事。
在以皇帝个人是非为标准的情况下,“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成了绝对正确的是非准绳。这样,不管事实真象如何,为臣子的都不能直言不讳,照实直说。因为皇帝喜怒无常,弄不好,就有欺君之罪,杵君之罪,叛君之罪,轻则丢官,坐牢,重则杀头,甚至于株连九族。这种情况下,谁又敢于向皇帝忠言直谏。为讨皇帝欢心,阿谀奉承,吹牛拍马,投机取巧,就自是蔚然成风了。历史上,忠谏之士,除魏徵遇见唐太宗外,有几人不是无限坎坷。用人方面,更是以皇帝好恶为准。镜花缘里写了一次当时的科举考试,因为第一名状元的名字不合皇帝的心意,就把第十一名提到了第一名,这能任人唯贤么?高俅因为踢球而成大官,就更是十分可笑。邓通得宠,也是十分可笑的。
整个国家以皇帝意旨为转移,这是明显的对人不对事。上效下仿,各级官吏,就更是如此。为讨得皇帝欢心,他们阿谀奉承,弄虚作假,已经习以为常。他们的处世原则,纯粹以自己的利益为准,以自己的金钱、名誉、地位、权力需要为准。在皇帝面前,他们尽力献媚取巧,竭尽歌功颂德、吹牛拍马之能事。在官僚中,则排除异已,结党营私。对任何事情,他们根本不管什么客观实际,是非好歹,他们只知道:一。是否符合皇帝意旨。二。是否符合自己或同党的人的利益。如此,他们红的说得黑,黑的说得红。这就难怪,在封建社会中,善于投机取巧者,吹牛拍马者,都有较高的官位;廉洁之人,却四处遭受排挤。在一个地方,一个部门,官吏则以我为中心,拉帮结伙,结党营私。处世自然以我的利益为第一位,以与我的亲疏关系来决定对事情的处理。如此而已,形成了官僚政客中对人不对事的层层关系,形成了中国政坛上对人不对事的坏作风。
老百姓受国家官吏的压迫,自然也受他们思想影响,也广泛存在对人不对事的现象。其表现为:一。唯长官意志,看长官脸色行事,迎合长官心理。二。以自己的利益为处世准则,不实事求是。三。以与我的亲疏关系来定是非。四,以自己的好恶判断事情。与长官意志不合,就主动篡改,与自己利益不合,或与自己亲人利益不合,就不顾是非,胡乱编造。这就形成了世间上“说是是,就是是,不是也是是;说不是,就不是,是也不是。”
对人不对事,是封建社会的恶习,是人治社会的必然产物。在提倡实事求是的今天,这种恶习应当不再存在。然而,几千年的恶习不仅不能去除,反而有所发展。虽然,党有英明政策,国家有严格的法律,而且提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可惜,那些以权谋私者,却为了自我利益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