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军名将寻淮洲
只可惜,很多在抗日战争以前就牺牲或被害的红军名将,后世除了熟悉解放军军史的人以外,知道的人就不多了。这些名将中,寻淮洲就是其中的一位。
寻淮洲(1912~1934),湖南浏阳社港人,红军名将。2009年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
1927年9月,年仅15岁的寻淮洲,就参加了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1928年由共青团员转为中国共产党员。先后任中国工农红军第4军排长、连长,参加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历次反“围剿”作战。1933年2月在第四次反“围剿”的黄陂战斗中,率21军插入敌后,切断国民党军第52师退路,为全歼该师创造了条件。6月任红3军团第5师师长,率部参加东方军,入闽作战,指挥部队连战告捷,获中央军委的特别嘉奖令。同年10月任红7军团军团长,此时他才21岁。在中央革命根据地,寻淮洲率部南北转战,屡建战功,曾获二等红星奖章,并被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
1934年7月,他和政治委员乐少华等奉命率由红7军团组成的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从瑞金出发转战闽浙皖赣边,作战数十次,先后攻占罗源、庆元等城镇。1934年11月所部进入闽浙赣苏区,与方志敏领导的红10军合编为红10军团,他任第19师师长,继续率部北上。1934年12月,在安徽太平(今黄山)谭家桥战斗中,他指挥部队同数倍于己之敌展开激战。14日,当战斗进行到关键时刻,寻淮洲亲自带一个排争夺乌泥关制高点,不幸腹部中弹,重伤不治,壮烈牺牲,年仅22岁。
一般都认为林彪是红军中最年轻将领,25岁成为红一军团军团长。其实不对,最年轻的将领应该是寻淮洲,21岁就是红7军团军团长了。后来由于“左倾”思想领导的错误排挤,他被降职为红10军团19师师长。
红10军团的军团长是刘畴西,是黄埔军校一期毕业生,跟红军名将徐向前、陈赓,国军名将胡宗南、杜聿明、宋希濂、陈明仁都是同学。
本来,1934年12月,在安徽太平(今黄山)谭家桥对国军的伏击战,无论从战略上还是战术上都是没有问题的,只可惜红军主将刘畴西求胜心切,又刚愎自用,固执地没有听取军团参谋长粟裕和19师师长寻淮洲用19师作为伏击主力的正确建议,错误的使用了兵力较弱,纪律性较差的20师、21师担任主攻。结果导致了伏击战的失败,将主动出击的伏击战,变成了反而被国军分割包围的突围战。
在这次战斗及以后怀牛山的突围战斗中,由于军团长刘畴西的多次错误判断和指挥犹豫,有一万余人的红10军团损失惨重。最后的结果是:军团政委方志敏、军团长刘畴西、21师师长胡天桃被俘,19师师长寻淮洲战死。仅有军团参谋长粟裕率400余人突围而出,其余近万人,全部被歼。后来方志敏等三人坚贞不屈,都被蒋介石杀害了。
此次的国军主将是补充第一旅旅长王耀武。为了找到寻淮洲已经战死的证据,便于邀功请赏,他派人找到了寻淮洲的埋葬处,并刨开对他的遗体进行了拍照,发现寻淮洲的上身竟然没穿衣服。王耀武对此判断说:“共军官兵所穿的衣服破烂不堪,难以护体,因被服奇缺,在掩埋其阵亡官兵时,顺手将死者的衣服脱下,以供活人穿用。”
寻淮洲是少数几个王耀武很佩服的红军将领,在拍照完后,他命令将遗体好好的重新埋葬好,并立了一块木牌子,上书“寻淮洲之墓”。
历史有时很会捉弄人。14年后的1948年9月16日,当年谭家桥战斗的红军“漏网之鱼”粟裕,率领浩浩荡荡的32万华东野战军,将国民党山东省主席兼第二绥靖区上将司令官王耀武和他手下的10万国军,包了“饺子”,围在了济南,发动了“济南战役”。
老对手再次相逢了,真是“仇人相见分外眼红”。但这次与14年前的那次,双方的政治和军事实力都反过来,翻了一个个了。
华野粟裕代理司令员亲自拟定的攻城部队的战斗口号是:“打到济南府,活捉王耀武!”
此时,粟裕司令员一定会想到生死战友寻淮洲等人,为他们报仇的时候到了!
9月24日,济南被攻克,化装出逃的王耀武也成了粟裕的俘虏。
寻淮洲、方志敏等,终于可以含笑于九泉了。
版权声明:本文由网通传奇jjj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