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质”与境界

“通质”与境界

贺彩杂文2025-03-19 05:21:46
这篇文章是教你如何成为一个满意、进取的成功者的秘籍。
历史上最耐人寻味的典故当属离目的仅一步之遥又“功败垂成”的军事故事。举出两个耳熟能详的名字来:项羽和李自成。他们都是把到手的巨大果实莫名其妙地丢掉了的典范。
中国历史上此类枭雄数目寥寥,只有才能尚没有至臻完善,却毫无疑问在军事等方面出类拔萃的人物可荣耀入此行列。
有读者可能对“成功”的概念本来就抱有怀疑,觉得不过是“成王败寇”,此文对此概念也不多涉及,但是可以肯定,失败者最起码是他的目的没有最终达成,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失败起码是不光荣的,就像“失算”总是善于毫不客气地抹掉英雄人物通其一生积攒的英明睿智的光辉形象。
一个才能杰出的人才在一个组织中通常都能施展才能,所谓“生不逢时”不过是这些所谓“才俊”缺乏成“料”的素养。不能享受烈火的考验就不能享受才能带来的乐趣,这是铁律。这篇文章里,你将知道一个真正有才能的人在一个组织中是怎样磨练的,以及如何防止“功败垂成”的建议。
一般而言,除非生就有名望遗产的少数人,多数人才都要接受痛苦而漫长的磨砺。他们虽然天生就带有杰出人才的“通质”,但是未必人人能终身护住这种“通质”。有的人放弃了“通质”,有的人虽然终身保护“通质”,却方法不当,甚至丢掉了性命,只有少数人能兼顾和糅合他自己的利益和“通质”。
通质,就是一个人与生带来的善意,也就是:人之初,性本善。
抛弃社会文化因素对“通质”的影响的差异,我们单谈“通质”本身。中国儒家讲究进取,到家讲究明哲,佛教讲究随缘,最好的事情是这三者在中国人意识里没有严重地对立起来,都集中在道教的精髓中:万事万物都有对立统一关系,智慧的人最善于于对立统一中取得最适合自己的那一面(或是某点)。
儒教是经世致用之学,最需要和喜欢“技巧”,道家讲究的是智慧通圆,最需要和喜欢的是灵智满足,佛教是“反其道而行之”,换言之,佛教如同舍弃了“光明”而最漫长的道路,却走上了“黑暗”却只有一步之遥的道路,他们因为重新设定了方向,因此能最快地抵达他们的目的地。
上面所讲的,其实说明了,世界万事万物都是可取可用的不竭宝藏,“隐”也好,“显”也好,都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人贵有自知之明,能控制自己是达到“善”与“美”之人生目的的首要条件。
能控制自己,首先表现在智慧通达,比如:语言圆练,表情自然,取去有道。人可以失败,但是不可以失算,失算是自取其辱。一个事情、语言、或是现象发生,要首先对此事情做真假可能性判断,不要相信人云亦云,也不要害怕谣言,只是把它们当做待处理信息,最终达到能使得自己满意的判断和理解。理解之后,就能做能兼顾和满足“通质”和自己长远利益的处理。
仅仅懂得文章上述道理还不够,“德”的理解也很重要,“通质”、自我利益满足了,还要做到在环境中处境的判断和处理,也就是使得其他相关者利益最大化。这样才能达到道教所说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的境界,才是自己形象的最高峰。
谣言不可畏,恐惧不可谓,可怕的是无知,和对无知的无知。“无”也是一种重要的表现,这不是佛教“捻叶、微笑”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