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喜爱的中国现代作家(一)

我所喜爱的中国现代作家(一)

机剧杂文2025-04-15 06:09:39
(一)
废名是我所喜爱的中国现代作家。可能会有朋友连“废名”是一个作家的笔名都不知道。但知道的人,一定会格外看中他。他是一个非常独特的作家,独特在他的文字作风,甚至行为和相貌,--他的相貌被人称为“奇古”。但“鲁郭茅,巴老曹”式的正统文学史,从不提及他。就像若干年前的正统文学史很少或从不提及郁达夫、徐志摩、沈从文、张爱玲、钱锺书等人一样,新时代的读者自然无从知晓,并非读者寡闻。
废名,原名冯文炳,字蕴仲。湖北黄梅城关人。1901年11月9日生。祖父原是篾匠;父亲是读书人,以教书为业;两个叔父经营商业。当时冯家是大家庭,渐渐置了些田产,盖了一重新屋,属小康之家。
废名兄弟三人,他排行第二。他幼时在家乡私塾就读,十五岁离家到省城武昌上师范,当教师;1922年二十一岁时考入北京大学预科,两年后进入本科英文系。当年废名投考北大之时,用毛笔书写英文试卷,一时广为流传,其行为古怪可见一斑。
1929年北大英文系毕业之后,他在北大国文系任讲师,教授散文习作和现代文艺,直至1937年芦沟桥事变。1937年冬,在交通不变的情况下,南归故乡黄梅避难。他起先住在县城的家中,后因日本侵略军逼近,举家迁至乡间。1939年秋,早已由县城迁至北乡山中的国民政府办起了小学,废名携全家至小学任教,教国语和自然。1940年春当地开办初级中学,改任中学教师,教授英语。
抗战胜利后,北大自西南迁回,废名乃于1946年秋离故乡重回北大中文系任副教授、教授,讲授《论语》、《孟子》、陶渊明、外国文学名著选读等课程。
1952年,他由北大调入东北人民大学(即吉林大学)任教授,讲授鲁讯、杜甫、美学等课程。1967年9月“文革”动荡中,他因癌症病逝于长春。其子借来一辆人力三轮车为其送葬。晚景悲凉。
废名在北大求学时即开始文学创作,主要写小说,也写新诗、散文,还曾结合创作翻译外国作品和批评。废名早期的作品,多是乡村生活的描写,恬淡、典雅,颇具田园风味。很得周作人的赏识和提挈。为此,当年“京派”、“海派”之争时,自然被归为“京派”,并且他也确实有“京派”人物的作风。抗战胜利后,他曾到监狱探望周作人,可见他对周氏的感情。这个时期结集出版的小说有《竹林的故事》(北京新潮社,1925年)、《桃园》(上海开明书店,1931年)、《枣》(开明书店,1931年)。
1932年,废名的长篇小说《桥》由上海开明书店出版。这是一个简单的三人之间的爱情故事,淡到几乎没有太多故事情节,散到几乎是无数的意境拼接,但却是一部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非常独特的长篇作品,有着明显的自叙传成份。迄今为止,我还没有看到能有哪一部中国现代文字作品能在文字上与《桥》媲美。废名独特的文字作风由此确立。他的与众不同,在《桥》中发挥到极致。他的苦心孤诣也发展到极致,有十年造“桥”一说。他曾坦言,他是用唐人写七绝的方法来写小说的。意境之奇、之美前所未有,语言的跳跃、起伏也是常人不可理解的。因着“留白”大、用语言描摹感觉与思维等因素,一般读者常感觉读不懂。一旦读通,喜爱之情无可比拟。为此,有论者认为,废名《桥》以前之作品流畅,《桥》之后,他放弃了流畅转入艰涩。其实,作风大变显而易见,但如果说为求艰涩也是显然评说不当。可以说《桥》之后,废名在狠命锤炼着文字,重新估量文字的韧性,因惜墨如金,意境孤绝,阅读之时仿佛费解一些。在我看来,他是在用中国传统文人的做派,置身于中国人的本土生态,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着现代主义的创作。
《桥》之计划,本为上下两部。1932年出版者为上部,下部只写出数章,在《新月》、《学文》、《文字杂志》上发表,因抗战发生,没有写下去。到了《莫须有先生传》(开明书店,1932)和《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所写为抗战时在黄梅避难和教书之事,1947年《文学杂志》复刊后连载,共发表17章,全书未写完)时期,尤其后者,废名的文风再变。少了《桥》中的瑰丽、突兀,多了恬淡和自我调侃。风度更加从容,哲学思辨意味浓重,颇有大智若愚,大雅若俗之态。
废名的新诗和散文,散见于报刊,作者自己没有结集出版。其实他的散文和小说,某些篇章,分界并不是很清,既是有意为之,也是源于其别致的文体。而他的诗歌,是中国做派的现代诗。其理论著作,三十年代著有《谈新诗》,本为在北大教现代文学之讲义,四十年代续写了四章。但《谈新诗》这部小小的“册子”,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特别是五四以后白话新诗史上,具有独特地位。全书将五四以后的白话新诗按照他自己的标准进行了一番梳理,内里始终贯穿着诗的文与质的辨析,渗透着他对新诗的独特见解,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新诗诗论。
(二)
我是在很偶然的机会下见识废名作品的。当时我正沉醉在沈从文的湘西世界中。在读李健吾(刘西渭)评论沈从文的作品时,他一再提到废名先生,并作相互比较。这引起我的警觉。从图书馆借来一卷本的《冯文炳文集》,一下子又陷入了更深的沉醉。
李健吾是我所见识的批评高手,他是“用作者来解释他的出产”一类的评论者。他在评论的时候,既在评论,也是在欣赏和抒发。因此,他的评论写的非常与众不同,高人一等,精彩异常。他将废名誉为修士。一个苦行修士的出产,你可想而知。
当代研究废名的学人是他的子侄冯健男先生。坊间偶有废名作品出版,多有冯先生评述,或多由冯先生编选。我此一文就参考了他为1990年版百花文艺出版社《废名散文选集》撰写的序言不少内容,在此一并向他表示感谢。
我所过目的收录废名作品最全的集子当属《冯文炳文集》了,因手头无此书,记忆中仿佛是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出版时期当是上世纪八十年代。该集子收有《桥》部分内容。《新文学大系》第二个十年,收有《桥》全部。
近年来,各出版社不断出版的中国现代文学各种类型的选集,多有废名作品专辑。我手头就有百花文艺出版社“百花散文书系”系列的《废名散文选集》(1990年),还有上海文艺出版社“中国现代名作家名著珍藏本”系列的《废名 田园小说》(1993年)。手头只有一个废名作品的单行本,即广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