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一种现象叫马云
前不久有幸结识到《谁认识马云》,立刻便被开篇的刘东华序给吸引了——我们这些中国老乡,真的认识马云、认识阿里巴巴了吗?日本人孙正义因为真正认识了马云,率先给阿里巴巴做了“舅舅”;美国人杨致远因为真正认识了马云,急急忙忙让雅虎做了阿里巴巴的“岳父”。而我们这些中国老乡难道只能通过日本人、美国人、欧洲人,只能通过全世界外国人的眼光间接地、将信将疑地认识我们中国的优秀儿女,承认自己骨肉兄弟的出类拔萃和伟大创造吗?在这序的煽动下,我花了两天时间认真拜读完整本书。
他,来自于平凡的草根阶层,既不像丁磊那样有着国内名校的出身,也没有杨致远的海外留学经历。相反,他从小就以爱打架闻名,学习成绩也不好,是家长和老师心中的坏孩子。他值得骄傲的唯有英语,但他正是充分利用这微弱的优势,以替补的身份进入大学本科,虽然只是一所不起眼的高校,也耗费了他复读两年的时光。正是抓住了英语好的“利器”,他从英语教师到开办海博翻译社,办起了杭州最早最大的翻译社,为自己今后的创业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可见,特长的合理使用,也能创造出无穷的价值。
他,到处大放狂言,语不惊人死不休。从“我就是拿望远镜也找不到对手”,到“投资者有很多,但只有一个马云”等等,都是常人认为是犯贱招打的言论。而他之所以能如此自信,全因他是一位永不言败的实干家。从中国黄页的悲愤离走,到中国外经贸部的英雄南归,马云品尝了两次沉痛的失败,也正是失败成就了今天的马云。他高调做人低调做事,在他的杭州老家中,一切从零开始,进行了一段漫长又短暂的艰苦奋斗历程。“宁鸣而死,不默而生”,他的这种咬定目标埋头苦干的行事风格,让《赢在中国》的制片人王利芬深有感触——一个经历过事情的人、真正做出过事情的人,和没做过什么事的人是多么不一样!以前我总是想,职业也好,做一件事情也罢,都只是与社会对接的接口,是一个人活着的另外一方面的凭证,但我从未想到做成一件事情对于一个人的锻造是如此重要。
他,虽然长得不美,却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在看准了阿里巴巴的知名度后,他不惜花费一万美元重金从别人手中买回了阿里巴巴的域名,还不忘抢注了阿里妈妈和阿里贝贝。从阿里巴巴“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到阿里软件“让天下没有难管的生意”,再到阿里妈妈“让天下没有难做的广告”,所有口号都蕴涵了他理想主义的意识形态。理想,与其说是梦想,只要有了,一切才有可能。
他,有着疯子般的创新精神。阿里巴巴的成功如果说是早有预谋的话,那么淘宝网的兴建则是迎难而上。挑战eBay易趣在C2C市场的霸主地位,没有创新的头脑谈何容易。一直免费,是个杀手锏,但凭此也难以制胜,支付宝横空出世,胜负方见分晓。正是不满足阿里巴巴在B2B市场的独大,淘宝应运而生,支付宝锦上添花。此外,e贷通、淘宝旺旺、阿里软件等都是一个个别出心裁的佳作。成为全球电子商务的第一品牌,没有超乎寻常的不断创新如何才能办到?创新,是推动马氏乃至无数企业持续前进的加速器。
他,着意营造诚信的网络交易氛围,诚信通,为阿里巴巴的壮大添砖加瓦;支付宝,为淘宝网的初具规模奠定基础。两种产品,一种文化,诚信的产品是企业诚信文化的表征。没有诚信的商人,做不了长久的买卖;没有诚信的企业,将失去了美好的明天。
他,彪炳逆向思维,在与eBay易趣的交手中表现得淋漓尽致。马云有句口头禅:倒立看世界一切皆有可能。仅靠倒立显然远远不够,他的逆向思维有着21世纪的法则:学会站在客户的角度来看问题,而不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看问题。
行走在马云的世界,你一定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因为每一时的松懈,或许会错失一个精彩的感悟与启发。马云现象,必然还有更多值得我们去深度挖掘的东西。
千言难尽。自我勉励之余,不禁掩卷长叹:天下无人不识君。
版权声明:本文由网通传奇jjj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下一篇:论中国物流现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