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四书五经》之《大学》篇(一)

我读《四书五经》之《大学》篇(一)

锥出囊中杂文2025-04-23 00:45:36
“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往止于信。”
这里的人君之“仁”,不仅是仁爱,更是一种胸怀,一种盛着天下的胸怀。因此,唐太宗知道“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他也知道“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人臣之“敬”,也不仅仅是尊敬,更是一种责任,一种极力为善的责任。因此,陆游能够写出“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戌轮台”的佳句;明代赵南星能够“正色语忠贤曰:主上冲龄,我辈内外臣子宜各努力为善”。
我们立身于这个世界上,总是在扮演不同的角色,而且大多数时候是身兼多职的。我曾经跟我的学生们说过,人是社会人不可能是自然人,他总要与社会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人必须遵守社会的各种规则,也只有遵守了这些规则,人才可能成为一个自由的人。“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往止于信。”在我看来,这就是社会之所以成其为社会的规则。作为社会成员的我们,应该聚“仁”“敬”“孝”“慈”“信”于一身。
唐太宗父子是这样演绎“仁”“敬”“孝”“慈”的。唐太宗曾经因为生穆裕的气,而下诏要将穆裕杀在朝堂之上,皇太子急忙进谏。太宗说:“朕始得魏征。朝夕进谏。征忘,刘洎、岑文本、马周、褚遂良继之。儿在吾膝前,见朕悦谏熟矣,故有今日之言。”我们先从太宗的角度来看,作为人君,太宗善于纳谏,明晓的道理,知错能改,这是“仁”的体现。作为人父,他是儿子的榜样,同时能够发现并肯定儿子的优点,这是“慈”的体现。从太子的角度来看,作为人臣,他敢于进谏,这是“敬”的体现。作为人子,他能够以父亲为榜样,扬长避短,为父亲赢得声誉,这是“孝”的体现。
现实生活中的,作为一个负责人,不管你统领的人是多还是少,你都应该有一种胸怀,把你的部下装在心中。既能够赞赏他们的优点,又能够包容他们的缺点。在他们作出成绩时,要真诚地给予表彰和奖励。就像魏书生老师说的那样:要为你的部下提供一切可能晋升的机会,以便腾出位置给其他优秀的人才,同时还可以扩大自己部门的影响。在他们有了失误时,不是批评指责,而是要给予他们恳切的指导并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像安奈特?L?布鲁肖在《给教师的101条建议》中写的那样既要帮下属找出失败的原因,又要帮助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作为一个集体成员,同样要承担起维护集体荣誉的责任,一切从集体的利益出发,想尽一切办法做好自己的工作。
在“孝”和“慈”两个方面,我觉得贾平凹在他的《古炉》一书中阐述地很有道理:“一个家庭,祖父母居的是土位,土主元气,做祖父母的要常提家人的好处,这就是打气,如果老是不舍心,好挑剔别人的毛病,便是泄气。父居南方火位,母居北方水位,父就像太阳似的普照全家,母又帮扶父,遇到环境不好,要说自己无能,家中有不明理的,自己要认不是,若家长定不住位,一遇失意事不是打孩子就是骂媳妇,火去克金,家里不是容易出事就是家人要有生病的。长子居东方木位,得能立,喜欢劳作,家里有不会做的事,便要怨自己,不可抱屈。其他子女属西方金位,金主元情,心里要有全家人的好处,遇事说好话,化解事端。若是传闲话,就伤感情,主败家。做家长的主全家的命,如果定不住位,境遇不顺,打骂孩子、媳妇,火就克金,金位人敢怒不敢言,便怨他老大,说:因为你无能,才使我们受气,这日子过不了啦!金又克木。木位人不肯自己承认立不起来,反怨老人没留下财产,自己累死也没用,向祖父发牢骚,这又是木克土,老人吃不消,怪儿媳没生好儿子,没大没小,找起我老人家的毛病来了!这又是土去克水。主妇没处泄愤,便对家长说:看你的死大,横不讲理,老看不起我们这家人。水又去克火。这必定败家。”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