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精神懈怠症”的一些“据说”……

关于“精神懈怠症”的一些“据说”……

衢闾杂文2025-04-27 09:32:21
时光,或许真的从我的指间,从我的眼前,从我的那些渐渐迟钝的意识中,悄悄地流逝了……感觉,应该有那么一日,一段追忆,万事似休又不休。歌楼上,客舟中,僧庐下……云鬓改,月光寒,睡亦难,醒也难,惘惘然,默默
时光,或许真的从我的指间,从我的眼前,从我的那些渐渐迟钝的意识中,悄悄地流逝了……感觉,应该有那么一日,一段追忆,万事似休又不休。歌楼上,客舟中,僧庐下……云鬓改,月光寒,睡亦难,醒也难,惘惘然,默默然……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不过,当我真的暮然回首时,又有一种何样的心绪?我可能会犹豫于身边的那扇窗,还去不去打开?打开窗户,会不会辜负了窗外的那些如许的春光?盎然的绿意?
那一天终会到的,时光并不会特别关照我。鱼尾纹、黑色素,都会偷偷地爬上我的脸颊;丧失了光泽的表皮角质层,还有皮肤上日见粗糙的弹力纤维,也都会蜂拥而上把我包裹起来;最为可恶的是,失眠、健忘和心悸会否趁势长驱直入,霸占我的心灵,无视我那般热爱听风听雨听涛声的感受?其实这些,我都将会很平静地面对。“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在物质世界中,有真正不老的神话? 
最明显的是我的那两只脚,曾经行之如风,立之如磐,如今,虽其物质属性尚存,看来还是有点力不从心的微妙变化了。其运动的频率和距离,感觉都在呈单调下降的趋势。平素,两只脚除了供聊以生计和偶尔出门应酬饭局茶事使用外,其发生位移的区域,也基本上就只限于我的那百十平米的地儿内。在房间里进行运动的物体,其位移形态通常不会很复杂,于我,就更简单了。其一种方式是缓步从卧室经过客厅,然后继续轻轻移动步履,目标位置是卫生间或厨房;另外一种方式,除了多一个下意识的向后转身,剩下的则是前述方式下的一种完全的对称行为。日子里的对称性可表现出一种生活审美,而数学物理中的对称性,则能反映一种科学审美。只是,我这儿或多了一点“蹒跚”态,审美要打点折扣?或许,这于我还是一件幸事,这至少显示我的基本行为方式还没有发生严重形变,尚符合自然行为中的基本审美原则,知道衣食住行和吃喝拉撒才是日子里最重要的事件。 
有些日子,仅仅离我几步之遥的书房,却也很少想走进去了,就日子来说,那是不是就是所谓的“精神懈怠症”?但这样一种症候,似乎临床上没有定义,这让我有点失望,万一“精神懈怠症”是一种疾病,那会不会由此耽误了我的治疗?世上的人文关怀看来还不太完备。 
不过迅即,我又推翻了自己的观点,原来“精神懈怠症”对网络上的我却网开一面。懒于翻书的同时,又极度地钟情于电脑,那一刻的“精神懈怠症”似乎无影无踪。这件事着实地让我大吃一惊!有时,哪怕是查找一点不太复杂的专业资料,也是通过床跟前的那台有些年头的DELL去寻找答案。有时,遇上一个从字典上唾掌而决的字儿,也要去大动干戈,驱动电脑,以查看究竟。即使有些是或称可笑的结果,也照单收下。其实,兼容并蓄,积累若干说人说鬼的话题,这于写字当然不称坏事!而舍近求远,钻进虚拟的网络世界中,企图在虚幻的空间里安抚自己的灵魂,这件事是否又实在有点可笑?但有时,我居然还是那样去做了。 
总之,不再想读书,不再想在书丛中跋涉,不再想捣鼓这般思想、那般文化,只想在屋子里安静地做点基本的位移运动,只想在网络上不时地调节一下疲惫的身心,以证明自己生命的存在。那一刻,被激活的生命和窗外的绿色相互对视,相互倾听,相互融化彼此的灵魂,这是否也是某种意义上的虚幻?但我居然还是那样去理解了。 
当我曾经还没有被虚幻所罩住的时候,我最钟情的东西,大抵还是书。即使爱情那东西最应该是人类向往的美好概念,但是,没有文字,没有诗歌,山顶洞人有爱情可言吗?没有文明,没有尺儿,没有绳索,没有人发现步长,没有人发现沙漏,“爱情”在肉身的承载下,究竟拿何种工具去度量呢?没有那个伟大的“零”,你是无论如何也说不清楚“亲吻”的含义的!
据说,那些薄薄厚厚、高高低低甚或花花绿绿谓之书的东西,是应该装在“藏书阁”的,但是当书山学海淹没了藏书阁的时候,书橱那东西也就被书家学人门视为了不可或缺的精神“粮仓”。我的境界虽然还远没有达到能容纳精神粮仓的程度,但是,精神上的饥饿,说来就来了。记不得是哪一天,应该是在N多年前吧,当我每月薪水可以换来二十袋10公斤装的大米时,我便做出了一个让身边的那个人瞠目的“决定”。随后,一个小木匠忙乎了整整一个月;一个油漆匠也忙乎了整整一个礼拜。当以币易物的交易正式完成了以后,那一刻,我竟然没有欢呼那两个硕大书橱的诞生,倒是在想,站立房间两壁,让我的书房熠熠生辉的那两个大书橱,如果它们日后有幸成为了文物的时候,它们该记起谁呢?我真的不希望它们记起了我,否则,我会很痛苦的! 
痛苦来自于我会怀念换来了两个书柜的那一沓10元的纸币。我怀念的对象当然不是货币意义上的纸币!如今,那些纸币已经功成名就,退出了流通领域多年,在其丧失了本身的货币意义的时候,无疑,也就真正开始具有文物的收藏价值了!故而,痛苦的本质是我曾经忽略了最具文物潜质的某样“东西”。近日市场传来消息,一枚“十品”的1980版的50元纸币,市场价已经窜至4200元。便想,那些曾经感受过我的体温的10元纸币呢,它们今日身在何处,流落何方?也许已经在造币厂的化浆池里获得了重生,如此,也未必是最坏的结果;或许就留在某个纸币藏家的手中,颐享天年。如这般,我会从心底下祝福那些货真价实的文物一路走好! 
回头细想,我这儿对两个大书橱所作的“如果它们日后有幸成为了文物”的假设,似乎又有点不太合乎逻辑。因为时间仅仅只是一个定义“文物”的必要条件,而并非充分条件。所谓的时间,其实还可以淹没许多物质的。“文物”永远不能走在时间的前面!因而时间的光芒很可能照不到我的那两个木质的家什身上。当然,时间的光芒更不容易照亮隐藏在书柜中的那些书籍,但这不能怪我,凡夫身边的东西沦为尘世间的荒货废物又有何奇怪?看来,那两个可怜的大书柜也许永远只是一堆木材纤维素而已!还有书橱里的那些早已经闻不到油墨味儿的书籍,恐怕也永远只是一堆纤维素!早晚进化浆池的概率极大。大书柜和书柜里的那些书籍,其可能的文物概念竟然如此不堪一击,这让我多少有点怏怏!
但在那些嗜书的日子里,在精力尚存也需要精神慰藉的日子里,我
标签
相关文章